爭取兩岸青年的心靈契合

當台灣的年輕人越來越「遠中」乃至「反中」,兩岸關係還有樂觀的前景嗎?最近,我接到大陸讀者的來信,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憂慮。隨著擁有大陸情結與統一情懷的老一輩台灣人退出歷史舞台,受「台獨」思潮與西方文化洗禮的年輕一代成長起來,兩岸關係會不會愈加疏遠與對立?

就民調的總體資料而言,主張在兩岸關係中維持現狀的台灣人的比例仍然穩定地高於主張「台獨」者,但在年輕人群體中則是另外一番景象。去年3月和10月,「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與美國杜克大學「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先後委託政大選研中心執行了兩項民調。前者資料顯示,台灣人各年齡層中只有20至29歲年輕人高度偏向台獨,達61.7%,僅34.5%主張維持現狀。後者資料也驗證了同樣的傾向─全體民意有27.4%偏向獨立,其中20到29歲年輕族群為41.5%。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年輕人言必稱「大陸」為「中國」,潛意識中就是「一邊一國」。更有甚者,一些年輕人動輒給所謂「親中人士」送上「舔共」的罵名。這也是獨派堅信未來可期,統派卻心急如焚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如果歷史地、發展地、辯證地看待統獨傾向與兩岸關係,就會有不同的發現。首先,拿一些人懷念的兩蔣時代來說,追求統一的「外省人」長期占據要津,先是反攻大陸,後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在那時的台灣,統一確實是天經地義,「台獨」才是離經叛道。但兩蔣時代的兩岸關係怎麼樣呢?要嘛兵戎相見,要嘛老死不相往來。如今即便獨派甚囂塵上,兩岸時不時劍拔弩張,但兩岸交流的大門已打開,融合發展正在路上,難以被一黨一己所逆轉。當下兩岸關係的氛圍總體上比兩蔣時代要好很多。

其次,台灣的統派並沒有銷聲匿跡,但也不是鐵板一塊,其中既有附和「武統」的左派,也有頑固反共的右派。然而,無論哪一派目前在台灣都不掌握主流輿論的話語權,更遑論執政權。因此,大陸既要團結統派,又要爭取中間力量,同時不輕易放棄綠營群眾。中共曾多次表態,只要堅持九二共識,大陸與台灣各黨派、團體交流的大門是敞開的。從歷史上看,實現陸美關係破冰的恰恰是老牌反共政客尼克森。

再次,目前台灣年輕人「台獨」傾向較強,中國人認同較低,但身分認同、統獨情懷等並非一成不變。按照建構主義的解釋,個人或群體的認同不是原生固有的,而是與社會環境互動的產物。現在的年輕人傾向獨立,不代表未來也一定如此。就像「台獨」以前是過街老鼠,如今輪到統派噤若寒蟬,不過是幾十年來情勢變遷的結果。

最後,無論台灣年輕人是否願意承認,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根本力量不在於他們的統獨觀,而是大陸的發展進步,以及中美實力的此消彼長。說難聽點,幾百萬台灣年輕人拒統傾獨改變不了台灣的最終命運,只是增加了統一後的治理難度而已。大陸當然不願意與台灣年輕人為敵,所以會久久為功,爭取兩岸年輕人的心靈契合。(作者為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