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愛(外一篇)/梁征

梁征

一次,坐公車上回家,心裏正在抱怨這天氣有點熱過了頭。在一個月臺上來一位老人,摸約六七十歲的樣子,雙手拽著兩個被塞得鼓鼓的蛇皮袋子。他一邊往車廂裏面挪動,一邊忐忑不安地說著抱歉的話。看到他小心翼翼的樣子,我的鼻子一酸,這個身影多麼像我鄉下的老父親。

我兒時的記憶裏,父親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他總是天不亮就出門,騎著一輛老式28的自行車去上班。他白天不在家,與我的互動不多,但我還記得平生第一次吃麵包的情景。一天父親下班回家有些晚,我正在和村裏孩子們玩遊戲,父親去找我回家時,我還不樂意,認為沒有玩盡興,當聽說家裏有麵包時,我迫不及待地隨父親回家,因為我看到同桌小軍吃過麵包,他一點都捨不得給我嘗嘗,為此我好幾天都不想和他說話。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孩子無論娛樂還是副食都是匱乏的,能吃到一塊麵包對於農村孩子來說都是奢侈的。麵包是用一個棕黃色的紙袋裝著,紙袋上畫一顆金黃色的麥穗,我顧不上洗手,拿出麵包,大口咬下去,柔軟的麵包體溫柔地陷落,甜絲絲中有些沙沙的口感,奶香和麥香融合在唇齒之間,那麼甜蜜給我帶來的幸福感溫暖過我整個童年。

我讀初中的時候,母親因為工作調動,我隨母親進城居住,而父親依舊留在那個小鎮上工作,雖然距離只有10公里,但那時的路沒有修好,只能每個週五才能回一次家。每次,周日晚上,父親要去上班的時候,我拉著父親的衣服捨不得讓他走,我會一邊拉衣服還會一邊掉眼淚,因為父親會講很多我喜歡聽的故事,陪我做遊戲,帶我去放風箏、捉泥鰍……見我哭哭啼啼的,父親總是裝作輕鬆的樣子,他微笑著用他的手撫摸著我的小腦袋說道:“要不了幾天我就回來了!”正是從那時起,在每一次的離別過程中,我感受到,是父親教我要學會獨立和堅強,也讓我更加懂得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作家耳根曾經說過:“父愛,與母愛完全不同,他更含蓄,更無言,如山一樣。”

1998年9月,父親拿著行李送我到省城的一所大學報到。那天氣溫高達30多度,太陽照在身上,烈得像火燒一樣。從學校大門到報到的位置,雖然只有短短幾百米的距離,我和父親走了幾步便滿頭大汗。我放下手中的行李,對父親說:“我買飲料去了,您喝點啥?”父親用手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說他道:“我不渴,我看著行李,你去”。我問了一下門衛,按照他所說的方位,我找到了學校裏的一家小賣部,買了兩瓶礦泉水,跑回來時,我身上已經被汗水浸透。父親看著我大汗淋淋的樣子,他很心疼,用手中的毛巾幫我把汗水擦幹。我一口氣喝完了剛買的水,而父親的那瓶水他隨手放進了我們的一個行李袋中。

在學校引導員的帶領下,我順利地辦完入學報到手續,我和父親便去寢室。我住宿的寢室在6樓,那時還沒有裝電梯。我們只好拿著笨重的行李螞蟻般上樓。父親弓著腰,蹣跚地上樓梯,每上一個臺階都很吃力,流淌著的汗水順著他的腿往下滑,使得腿上的青筋凸起得很明顯。費了好一番周折,我們才爬上六樓來到了我所居住的寢室。父親見我在寢室把所帶物品簡單收拾好後,父親說道:“征兒,我回去了,你自己要學會照顧好自己”。我說,知道了,並示意他慢慢下樓,這時,父親轉身走了幾步,突然停住了。我連忙追上父親,他對我說:“征兒,沒事,汗水流到眼睛裏面了。”我強忍著淚水把剛才買的那瓶礦泉水遞給他。他先是用手推了一下,我說,天氣太熱了,您還是喝了吧!父親微笑著看著我,接過我手裏的礦泉水,仰著頭咕咚咕咚喝了幾大口,用手抹了一把臉上的汗,叮囑我天太熱,讓我趕緊回屋去。望著父親離去的背影,我的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那晚,我失眠了,腦裏全是父親的身影。

父親節當天,父親給我捎來一個大箱子。箱子裏有零食小吃、有乾果乾貨、有水果蔬菜、有土雞土鴨……我有點驚喜,沒想到父親會給我帶這麼多東西。看著眼前的這個箱子,想到自己成家以後,很少關心體諒父親,不由鼻頭一酸。

此時,耳邊響起了閻維文的《父親》:“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都說養兒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兒只有清歌一曲和淚唱,願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聽著這首熟悉的經典歌曲,我淚濕眼底。

◆古詩詞中的離別
在夏天一個驟雨初歇的夜晚,我翻看著唐宋詩詞中關於送別的句子,內心生出了一絲絲離別的愁緒。

長亭是古人詩詞中送別時最常見的意象。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旅人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之用。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裏五裏,長亭短亭。謂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 。“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李端《送袁稠遊江南》:“一聲落盡短亭花,無數行人歸未得”。司空圖《重陽四首》:“長有長亭惆悵事,隔河更得對憑欄”。

楊柳依依離別情,直到現在詩人們還常常用來比喻離別愁緒。它源於《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唐代長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有柳永《雨霖鈴》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還有“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酒是最能表達情感的一種元素,送別飲酒便成了慣例。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繫在一起的詩詞數不勝數,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王維的《送別》中的“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古道是最淒美的送別之地。其著名的詩句有馬致遠的《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缺”。

離別是痛苦的,而古人卻把離愁別緒演繹得如此唯美動人,令人無限嚮往之。我總是想,假如有一天能夠在古人描繪的意象中與友人離別,那該是一個多麼美好的體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