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壓力大爸爸不說!憂鬱成健康殺手
新頭殼newtalk
明天是父親節,除了透過節日表達對男性的關懷,平日是否有多注意他們的情緒狀態?有聽過身邊男性朋友訴苦嗎?根據衛福部105年死因統計發現,男性(68%)自殺身亡比例高於女性(32%),並且在104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中,發現男性於精神科就診率僅不到一成,針對這個現象,台北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劉嘉逸主治醫師表示,由於男性較女性更傾向自我決定、較重視面子,因而求診意願較女性低,進而引發身心不平衡,造成身體功能衰弱。
劉嘉逸醫師指出,男性較女性更傾向自我決定,認為自己對身心狀況掌控力較高,加上男性較重視面子,因而求診意願較女性低。若男性未及時尋求協助而拖延病情,可能會失去工作動力、注意力下降、人際關係變差、易與家人爭執,進而引發身心不平衡,造成身體功能衰弱。
而根據一篇2015年9月發表於《健康心理學雜誌》研究指出:男性憂鬱症患者在求助專業治療上,較傾向自行處理,較女性更少參加促進心理健康活動!該研究以125位成年澳洲男性,在15週期間所填寫的前、後期問卷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其憂鬱症狀的期間與求助態度的關係,問卷評估包括這兩周是否有憂鬱情緒、是否曾接受治療及其治療類型、求助障礙量表(BHSS)等,求助障礙量表(BHSS)題目包括控制和自力更生的需求、縮小問題與接受度、強化障礙和不信任照顧者、隱私及情感控制。
研究者依分析結果將受試者分為四組:無憂鬱情緒、早期短暫性憂鬱(前期有憂鬱情緒、後期無憂鬱情緒)、後期短暫性憂鬱(前期無憂鬱情緒,後期有憂鬱情緒),及長期憂鬱。結果發現38.4%受試者曾接受治療,其中41.6%看過精神科醫師,超過六成尋求過心理師協助。長期憂鬱者BHSS平均分數高於無憂鬱情緒者;長期憂鬱者在「縮小問題」及「強化障礙」分數高於後期短暫性憂鬱者;早期短暫憂鬱者在「控制和自力更生的需求」與「縮小問題」分數高於無憂鬱情緒者。研究者總結,症狀的嚴重程度是男性求助的關鍵,長期憂鬱者因低估症狀的嚴重性而影響其尋求協助的意願。「控制和自力更生的需求」與堅強的觀念也是求助障礙的因素。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從上述研究結果得知,多數男性憂鬱症患者慣性將問題縮小或忽略,直到症狀非常明顯才尋求協助。受東方傳統文化影響,認為男性應符合強勢、不服輸等特質,常將求助視為弱者或不得已的情況,且男性間對話多為談論自己的成就,較少機會表達受挫或不悅等負面情感,加上對身心不適較不敏感,容易忽略自身身心健康。因此,應該建立新的男子氣概觀念:正視問題,願意積極尋求解決方式。
葉雅馨說明,年長的男性退休後,尤其原是高社經地位者,若沒有良好的生活規劃,需要花更多時間面對失落感及適應生活的轉變,甚至因為無法忍受從群體中退出的孤寂感,引發憂鬱情緒。當家中男性長輩變得較以往沉默(不再抱怨或碎念)、非身體不適因素而不願出門(原本會到公園下棋、泡茶,現在卻整日待在家)、拒絕親友探訪、什麼事都不想做、失去活力、抱怨無價值感(覺得活著沒意思)等現象,家人須多加噓寒問暖,避免因晚輩的疏離或不聞不問,讓他更自我否定,或強化自己的無力感與不被需要的感覺。除了主動關懷飲食起居,家人可以給有憂鬱情緒的男性長輩期待感,告知未來一至兩周可能有哪些訪視親友、聚餐、婚慶喜宴等活動,積極邀請其一同參與,先將活動日期訂下,更容易讓他們走到戶外,與他人互動。
其實不只父親節要多與家中男性長輩相處,在平日也要多關心男性朋友的心情起伏,帶著他們一起正視問題,並且積極尋求解決方式,維持身心靈的健康,這才是我們最需要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