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打耳光/夏俊山

夏俊山

那一年,兒子才上三年級。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他興沖沖地拎回一袋洗衣粉:“爸,我摸獎摸的。”我看了他一眼,問道:“爸爸早就跟你說過,踏踏實實做事做人,永遠不要寄希望於碰運氣。”

兒子不服氣:“我就花了兩塊錢,人家摸了許多張都沒有獎品……”他還沒喲說完,我就“啪”地給了他一記耳光。

兒子哭了,委屈的淚水如斷線的珠子“叭噠叭噠”往下掉。我也有些心疼他,覺得不該動手,不過,為了讓他銘記做人之道,我還是忍不住給了他一記耳光。見到兒子流淚,我用很誠懇的語氣解釋說:“你想過沒有,爸爸為什麼給你一記耳光?這不是錢的問題。上次你要捐款,爸給沒給?心疼沒有?你可以拿20元捐給同學,也不可以拿2元去摸獎!”

見兒子還是淚水汪汪,我把他拉到一旁,讓他坐下,給他講起了自己的童年。

童年,我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村旁有條河,河對岸長著一棵棗樹,樹身斜扭著,仿佛要與河水交談。秋天,棗子紅得耀眼,紅得誘人。10來歲的我想出了一個偷吃棗子的辦法,用斷磚碎瓦扔過去砸。棗子掉在水裡是浮的,我拿著釣竿像是釣魚,實際在偷偷撈棗子。這事被父親發現了,他以十分迅猛的動作給了我一記耳光!一記狠狠的耳光!

我哭起來,父親卻一言不發,顯出從來未有過的威嚴。直等我哭夠了,他才開了腔:幾顆棗子一紅,你就受不了引誘,設法謀取。世上有多少誘人的東西啊,長大了,怎麼得了!”父親又給我講起了做人的道理:做人,首先要守本分,要什麼,得憑勞動掙錢去買……

父親的一記耳光從此烙在我的腦海裡。每逢遇到誘惑,我就要想起那一記耳光,想起父親的話:人,要守本分,想有所得,必須勞動。想起那一記耳光,我就斷了非分之想,去了投機之念,而代之以踏踏實實、勤勤懇懇,邁堅實的步子,灑辛勤的汗水,一步一步向前走。考上大學的前一年,我掙了整整五千六百個工分。大學畢業,成了教師,又從家鄉的中學調進更好的學校,執教高中畢業班……每一步,我都這麼走著。我常想:一個人,如果總是抬頭望天,一心想著天上掉餡餅,又怎麼能走好自己腳下的路呢?我們不否認生活中有幸運兒,但幸運兒不屬於我,我們不能寄希望於“幸運”!

兒子大概聽懂了我的意思。鼻子一吸一吸地檢討開了:“爸爸,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摸獎了。”

“爸爸打你,不是摸獎合算不合算的問題。人生在世,各有活法。有人信奉‘富貴險中求’,敢於冒險,也確實發了財,可是,我們家從祖輩開始,就摒棄僥倖心理,投機心理,不去幹冒險的事,我的父親更是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上不會掉餡餅,做人任何時候都不能企圖走捷徑。當年,父親給我一記耳光,是讓我記住:一輩子該怎樣做人;今天,我給你一記耳光,並不是怕你迷上摸獎,因小失大,造成經濟損失。我是希望你記住:做人,不要抱著投機心理,不要把成功的賭注下在對機會的渴望上,而是要下在對自己的期待中,下在提高自己的才能與素質上。為了大富大貴,一些人會使用多種手段,嘗試各種路徑。你有萬千變化,我守一定之規,這就是踏踏實實,勤奮勞作,哪怕一分錢也要用勞動換取,沒有汗水味的錢,寧可清貧,咱也不要。”

兒子不哭了,他畢竟還小,不一定懂得我的想法、我的主張:人榮譽、金錢、地位,身外浮雲。我們要把做人放在第一。這輩子,我們也許註定成不了富人、貴人,但我們可以完善自己,做一個樸實無華的好人。我們更是成不了偉人,但我們可以讓心靈淨化,讓人格昇華,讓生命崇高,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啊。

兒子啊,爸爸為什麼給你一記耳光,你能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