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六四鎮壓應該和南京大屠殺一樣來記憶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評論《彭麗媛和中共七常委的"六四"故事》,作者杜政說,善良的人們一直希望中共"平反六四",但看看中南海高層的更替,在當下習近平主導的中共政治中,看不到任何與"平反六四"相關的可能。現中共高層這批人在"六四"當年的表現,早已注定這一切。

文章指出,"六四"期間,習近平正主政福建省寧德地區。據官媒披露,習當時積極配合中共中央,阻止了浙江溫州學生跨省到福建搞串聯。第二年,習近平就升為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當時批示道:"第一要認定中央、跟定中央,一切聽從黨中央指揮;第二要堅決阻止學生入閩(福建)串聯,汽車上的標語更不能進寧德、進福建。"習近平還要求全區公安機關嚴密注視全區有關動態,做好"維穩"。

文章說,中共政治局常委中,有"六四"故事的還有王滬寧。王滬寧當時是上海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主任兼教授,曾到美國訪學。"六四"後王滬寧還曾避居法國3個月。1989年4月,學生運動在上海掀起,復旦大學也出現絕食、演講、游行。參加抗議的年輕教職工尋求資深教授們聯署請願信。他們找王滬寧簽名,但王不肯。相反,王滬寧在一份反對抗議的文件上簽名。

作者還指出,習近平的夫人彭麗媛,和"六四"有著神秘聯系,官方有刻意掩蓋的痕跡。2013年3月,習近平上台之後,彭麗媛1989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為戒嚴部隊演唱的微博和照片一度出現於微博,但很快被刪除。1989年"六四"時,彭麗媛剛和習近平結婚兩年,兩人是1987年在廈門結的婚。習近平當時跟定中央,強硬對學潮維穩。

吳仁華:六四鎮壓帶來了維穩體系

天安門鎮壓35周年之際,網絡媒體"大聲"專訪了"六四"親歷者和研究者吳仁華。吳仁華認為,六四屠殺是改變中國這35年以來走向的一次關鍵性的事件。如果沒有六四屠殺,中國今天不會變成今天這樣。因為在天安門事件屠殺以後引起國內外的強烈反彈,共產黨政權當時面臨內外交困。六四以後,它采取了新的對策,比如說確立了維穩思維。維穩思維主要兩條,一條就是說穩定壓倒一切,這是鄧小平說的,萬事維穩為大。第二條就是將所有的不安定因素消滅到萌芽狀態。然後相應的,它就建立了維穩體系。所以維穩經費超過軍費,都是六四鎮壓帶來的。

吳仁華說,不能說是習近平時期才有維穩體系的。習近平只是因為紅二代出身,跟胡錦濤時期、江澤民時期相比表現得更狂妄,然後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又開倒車,所以大家稱之為總加速師。但是今天中國整體的問題就包括維穩體系、維穩思維,包括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包括有很多人還在支持共產黨,包括很多知識分子為共產黨洗地,都是因為六四以後的措施帶來的。所以大家要去了解1989年天安門事件到底發生了什麼。如果我們不鎮壓,如果順勢而為推行中共當時說的政治體制改革,那今天的中國可能就不一樣了。

王超華:社會裂痕應該進行公開辯論

"不明白播客"主持人袁莉專訪了六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助理教授王超華。王超華說,我們要紀念六四,和世界共享我們最值得記住的坦克人的形象,孤身一人擋在一列坦克之前。為什麼?因為這個才是我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一個基點,這才能夠向世界展現,我們中國人不是只知道錢,只知道去搶生意;而且不是只知道"犯我中華,雖遠必誅"這樣的民族主義話語的。

王超華認為,不能自省自己的罪惡的話,是不可能真正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這屬於本社會內部造成撕裂的歷史,大家可以公開辯論。你認識到其中是有罪惡,然後才能往一個更好的道義、更公正的方向走。所以不管是六四還是清零,這樣的歷史應該和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一樣來記憶,不光是對外,而且要對內,就好像很多人士都在收集、整理文革的記憶,包括再往前的反右、大飢荒的記憶。這些東西都不應該被過去掩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