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龍應台文章引發爭議,「選得對」可以預防戰爭?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作家、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北京未開一槍,已給台灣社會帶來裂痕》, 認為“實力應該只是台灣戰略的一部分,我們的政治人士和其他公眾人物應該表現出真正的勇氣,與中國接觸,以某種方式緩和局勢”。她說:“當一個更強的霸凌者威脅你的時候,難道不應該先嘗試去緩和局勢嗎?”

龍應台指出,中國的侵犯威脅,以及如何應對這威脅,正在分裂台灣社會。指責對方叛國“舔共”,或者反過來,指責對方通過危險的抗中言行煽動緊張局勢已經成為常態。“與中國發生沖突的恐懼正在摧毀我們的寬容和文明,以及對我們苦心建設的民主社會的信心”。

龍應台認為,台灣將於明年1月舉行關鍵的總統選舉,是對抗中國還是尋求和解的問題將在未來幾個月對我們所有人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國民黨獲勝,與中國的緊張關系可能會緩和;如果民進黨保住了權力,誰知道呢?”

“中國確實未開一槍,而是開了成千上萬槍”

台灣前立委陳昭南在“風傳媒”發表文章《中共入侵台灣早就槍響,只是龍應台的野火熄滅了!》說,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發表的文章首先讓他想到的是馬英九——“如果是,上月底他才去了一趟中國,是否如文所述的‘以某種方式緩和兩岸局勢’了嗎?”作者說,如果馬英九連個前總統的頭銜都被摘下來仍不以為意,可以稱之為“以某種方式緩和兩岸局勢”了嗎?馬英九這一趟卑躬屈膝到極點的“客隨主便”模式,究竟喚回了多少局勢緩和呢?相反的,馬英九前腳離開中國,中國後腳就宣布展開“聯合利劍”軍演。

陳昭南針對龍應台文章提出“兩個小問題”:1. 中國確實未開一槍,而是開了成千上萬槍(炮彈、飛彈)的無數場演習罷了!你怎麼解釋?2. 現代戰爭,認知作戰算不算開一槍?網路攻擊算不算開一槍?,在中國境內任意綁架台商或旅游辦事的台灣人,算不算開一槍?無理由禁止台灣農產品貿易輸入中國,算不算開一槍?拋開多年前逮捕李明哲判刑關押幾年苦勞的前例,上個月,赴中國探親的台灣八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富察”李延賀才又秘密被消失了……

“戰爭可能很遠,但選舉一定很近”

香港時事評論作家盧斯達在台灣“上報”發表文章《龍應台文告第二彈──和平真好,但更重要是選舉》,指出龍應台文章所指,始終是指向好學生公民社會之失落、強調大中華身份認同和“中台軍力極端不平衡”的現實(抵擋不住),最後提出只要管好自己,不刺激他人,即可實現“和平真好”,但這正是過去 20 年香港民主運動者的“良好意願”理論之一。

盧斯達說,現實主義、發大財、文化生活小確幸,更是97年前經典英治香港人的共同特性,是社會大方向,幾乎沒人有異議。他們一心求安寧,各種退讓經年累月,但最後反求不到安寧。

盧斯達指出,有趣的是,龍應台呼籲各界要冷靜,要現實主義,所以龍文的“和平論述”也很現實主義:戰爭可能很遠,但選舉一定很近。最後和平與戰爭,也像是回去服務島內現實的總統選舉議題——“選得對”可以預防戰爭。“各方還未確定人選,已經交出一篇重榜選舉帖文,設定了選舉結果是變相戰爭公投的議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