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漲多少才算高 2%通膨警戒線太嚴苛?

▲台灣5月CPI年增率又飆破2%「通膨警戒線」,只是伴隨環境轉變,國際上提高通膨率目標的聲浪漸增,各國央行又怎麼看呢?(圖/翻攝自Pixabay)
▲台灣5月CPI年增率又飆破2%「通膨警戒線」,只是伴隨環境轉變,國際上提高通膨率目標的聲浪漸增,各國央行又怎麼看呢?(圖/翻攝自Pixabay)

[NOWnews今日新聞] 主計總處公布今(2024)年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24%,再度突破「2%通膨警戒線」。不過,2%真的是央行通膨防線嗎?尤其新冠肺炎危機後,提高通膨率目標的聲浪漸增,主要國家央行又如何定義呢?目前先進經濟體央行大抵以2%通膨率為目標,開發中國家央行的通膨率目標則多高於2%,台灣央行則認為小型開放經濟體的通膨率,主要受外來因素影響,因此,物價穩定定義宜具彈性,且供給面因應措施至關重要,央行總裁楊金龍也表示通膨率中長期平均2%可接受,2%不一定算是警戒線,目前各界對最適通膨率目標仍無定論。

目前國際間央行的通膨率目標不盡相同,先進經濟體央行大抵以2%為通膨率目標,1989年12月,紐西蘭成為全球第一個正式訂定通膨率目標的國家;當時紐西蘭將通膨率目標訂在 0%至2%,雖屬無心促成的結果,只是紐西蘭官員的即興發言,實屬無心促成的結果,但因有助減緩高通膨,至 1990年代初期,紐西蘭的通膨率由1970至1980年代的雙位數降至約2%。當時,時任紐西蘭央行總裁Brash在全球廣為分享該行的成功經驗。

自此,通膨目標化架構在國際間日益盛行,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期,全球許多央行包括加拿大、瑞典、英國等陸續跟進採行,美國聯準會(Fed)也在1996年一場利率決策會議所形成的共識,只是到 2012年才正式宣布2%通膨率目標,而歐洲央行(ECB)也大抵均奉行2%通膨率目標。

即使1990年代以來,2%通膨率目標似已被先進經濟體央行奉為圭臬,但國際間央行的通膨率目標不盡相同。開發中國家央行的通膨率目標大多高於2%,像中國人民銀行通膨率目標逐年訂定,目前訂於CPI年增率約3%左右;印度央行一次設定未來5年的目標,目前訂為 CPI年增率 4%,容忍下限為2%,容忍上限為6%;南非央行2017年起,目標訂為CPI年增率3%至6%,大致釘住接近4.5%的中點;土耳其央行一次設定未來3年的目標,目前訂於CPI年增率 5%,容忍區間為5%上下2個百分點;埃及央行朝彈性通膨目標化架構轉型的過程中,訂定數個通膨率目標,至2024年第4季,通膨率目標區間為 7%上下2個百分點,即5%至9%,至2026年第4季為3%至7%。

目前各界對最適通膨率目標尚無定論,學界對最適通膨率水準的討論不斷,還是沒有共識。近年來,尤其新冠肺炎危機後,提高通膨率目標的聲浪漸增,若干著名經濟學家認為,適當的通膨率目標或應為3%左右,只是同樣目前也還無定論。

雖然近期國際間認為,伴隨環境轉變,嚴格的通膨目標化似已不適用,理想的通膨率目標,但也認為應具備一定程度的彈性,目前Fed、ECB等主要先進經濟體央行的通膨率目標大抵為中期目標,且具備一定程度的彈性,例如Fed釘住「一段時間內平均通膨率2%」的目標,並強調不會固守定義平均值的特定數學公式;ECB則釘住中期「對稱的2%通膨率目標」,並強調中期導向、具彈性的貨幣政策策略。

台灣央行也覺得小型開放經濟體的通膨常受外來因素短暫影響,較適合採具彈性的物價穩定定義,且供給面因應措施至關重要,對通膨易受外來因素如油價、進口物價及匯價波動等影響的小型開放經濟體如瑞士、台灣等而言,聚焦於中期通膨、採具彈性的物價穩定定義,應較妥適。

央行強調,伴隨全球化趨於零碎化等結構性因素轉變,供給面的不穩定性可能漸增;面對供給面通膨的衝擊,貨幣政策的效果恐相對有限,如能搭配從供給面著手的財政政策等因應措施,應可發揮更大成效。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巷仔內/新青安碰不得 央行打炒房恐雷聲大雨點小
為何升準不升息?央行總裁稱不能太多Surprise 且這次要對付房市
通膨2%成常態?1碗剉冰要1、200元 央行總裁楊金龍:料比以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