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高漲 高教學費卻凍漲15年 連同少子化逼私校退場

生育率連年下滑已捅私立大學一刀,近年來又因物價飆漲學費不漲,讓不少私立學校苦喊:「經營不下去」。原本政府補助國立大學的學雜費、高教深耕補助等經費就較私立多3倍左右,政府還凍漲學費15年,未依《大學法》隨物價上漲調升學費,私校校長擔心資源不足將影響高等教育品質。

台灣大學校友會文化基金會25日舉辦「2023高等教育改革論壇」,邀請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探討高等教育面臨的結構問題。即便台灣經濟表現突出,但公部門提供的教育經費在GDP占比卻逐年下滑。1990年至最高點5.6%後,連年下降至今約落在3.5%左右,投入資源明顯不足。

何明果指出,台灣學費其實不高,相較他國台灣「私立」大學學費占平均每人GDP僅13%左右,卻比世界各國「公立」大學學費占平均每人GDP還低。根據《大學法》,教育部為了確保教學品質定有「學費調整機制」,需隨著物價上漲幅度調漲學費及受僱員工薪資,政府卻未落實。考量弱勢家庭恐無法負擔高昂學費,何明果提出「學費漲3成,讓後面3成學生全減免」的策略。

周景揚說明,台灣賦稅負擔率過低僅13%,而鄰國南韓占比約20.1%、日本17.5%,導致政府無充裕經費能撥補入教育資源。周景揚指出,大學若面臨治理資本困境,就難引入人才、設備,增加國際競爭力。他認為,調整學費能讓學生更珍惜教育資源,也能讓學校有經費照顧弱勢族群。

然而,通膨時代苦的不只是學校,低所得的雙薪父母更是苦不堪言,若再增加課稅負擔、增加孩童學費,恐加快少子化的速度,進而讓產業缺工問題更嚴峻。前立法委員沈富雄認為,政府在解決高教經費不足的問題之前,應先正視台灣低薪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