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記取莫拉克救災經驗國軍強化守護角色

(軍聞社記者陳映竹特稿)回顧兩年前的八月八日,原本該是一個溫馨的父親節,「莫拉克」颱風帶來的強風豪雨,卻造成南臺灣五十年來最大的水患。一時之間洪水、土石流無情吞沒美麗的家園,許多寶貴的生命不幸失去,風雨交加的第一時間,國軍官兵聞聲救苦,義無反顧的深入災區,搶救生命,忘記險惡在即,心裡只想多一些希望,少一些遺憾,從救災、安置到重建,官兵弟兄姊妹用雙手證明永遠與民眾站在一起。 民國九十八年八月八日,「莫拉克」颱風橫掃臺灣,大量雨勢在七十二小時之內,落下將近二千九百毫米,超過臺灣一整年的降雨量,打破臺灣氣象史諸多降雨記錄,中南部引起大規模水災,當時由於山區地質脆弱與地形陡峭,加上堆積於河床的砂石,阻礙惡水的宣洩,造成罕見的山崩、堰塞湖潰堤等現象發生,釀成嚴重的災情,造成六百九十九人死亡或失蹤,一千七百六十四棟房屋毀損,經濟損失約一千九百九十八點三億元。 「莫拉克」颱風重創臺灣,颱風豪雨所造成的災情既嚴重又突然,國軍即刻動員官兵趕赴各災區加入救援行列,優先以搶救災民脫困、運送民生物資為主,緊接著協助災民整理恢復家園,並實施災區消毒工作,在國防部縝密的規劃下,各部隊皆立即完成動員,救災行動不間斷地持續進行,全國更是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在中央與地方齊心規劃,以及軍民通力合作下,投入救災與災後復原工作,經過軍民共同努力,受困民眾陸續被救出,並受到妥善安置照護。 在行政院的指導下,國防部成立災區服務小組,除了負責高雄那瑪夏等七個鄉鎮的災區救援與服務外,同時透過「行政綜合組」與「作業聯絡組」,以及國防部各相關業參編成二十四小時諮詢小組,加強橫向與縱向的協調聯繫,不僅如此,風災發生七天之後,政府立即成立重建委員會,並制定重建條例,官兵協助災區重建更不遺餘力,不論是疏濬、填漁塭、支援大愛村鋪設地板、協助災民搬入組合屋等,提供災民最翔實、直接的服務與照慰。 從「莫拉克」颱風無情的肆虐臺灣本島以後,國軍部隊就不眠不休的在高雄、屏東、臺東、嘉義及南投等受災縣市全力進行搶救,不論是陸、海、空軍、聯勤、後備、憲兵,所有參與的官兵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忠勤付出,與災民同心協力,就是要讓百姓生活無虞。 在這一段時間,陸、空聯合撤離任務可謂創國軍救災史紀錄,陸航部隊出動超過五千五百多架次直升機,救出七千多名民眾,為形同「孤島」的山區村落,開出一條生機,援救出寶貴的生命;特戰官兵不怕危險、以救人為先,在險坡、巨石及急水中,與大自然搏鬥,以地毯式搜索,在毫無道路的山林中,與時間賽跑,尋找失聯的村民,更是令國人印象深刻。 每當國內發生重大災害,都可以發現國軍第一時間出動救援,無役不與。「莫拉克」風災之後,國軍更將防救災列為中心任務,以「救災就是作戰」的聯戰觀念和作為,投入保國衛民的任務,如先前的「芭瑪」、「盧碧」颱風來襲前,在預判災情可能發生的地區,部隊提前將救災機具、兵力部署到重點地區,全力協助民眾守護家園與撤離。去年三月,南部甲仙地區發生強震,國軍官兵在十七分鐘內快速出動,進入災區救援,讓民眾感念在心;四月,國道三號走山事件,官兵弟兄全力協助清運土石,搜尋希望;九月,「凡那比」颱風肆虐花蓮和南臺灣,國軍各作戰區跨區增援,加速復原;十月,「梅姬」颱風大雨釀災,官兵伸援的辛勤,分別從陸、海、空再度重現救苦身影。國軍的表現都讓民眾放心,官兵以行動證明不僅是國家安全的防衛者,更是天然災害的防救者,全面達成「平時能救災,戰時能作戰」的目標,帶給國人安定的力量。 兩年來,為防範各項可能發生的災害,政府除完備災害防救法令,賦予國軍主動救災的法源依據外,國軍各作戰區更接續完成與地方政府合作的災害防救實兵演練,以及結合萬安演習,先期整合災防所需的各項機制,希望在汛期來臨時,軍民已有充足的經驗與能力,能夠將危及國人生命安全的天然災害威脅降到最低;不僅在災害來臨前夕,國軍已有萬全準備,平時官兵更是「寓戰備訓練於民生」,工兵部隊有計畫的配合政府治水防洪,積極投入疏濬清淤工作,先期協助各地方政府做好災防,期使民眾免於水患的威脅。 事實上,國軍「聞聲」救苦的形象,早已深植在全民心中,國人也確實能隨時感受到,當緊急危難發生時,國軍就在身邊,國軍就是安定民心最重要的力量,面對不可預測的天然災害,今後國軍除了作戰本務外,將責無旁貸的持續承擔災害防救的任務與職責,強化軍隊防救災、應變機制的專業化角色,持恆訓練,成為既能捍衛國防安全,又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現代化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