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傳染鏈擴大恐有社區感染!感染管控專家:住飯店多做「這件事」更安全,傳染途徑、預防一次看

新冠疫情持續處於低點,不過猴痘疫情卻有上升的趨勢。對此,有專家憂心,代表之前的防疫沒有發揮效果,相關感染鏈已難斬斷,猴痘恐成為國內地區性流行病,非特殊交友圈族群也難逃感染風險。

也有專家指出,猴痘和新冠肺炎不一樣,疫調非常困難,社區裡可能已有感染,建議民眾要「固定性伴侶」之外,如果有外宿需求,建議自備床單、毛巾等個人衛生用品。

根據疾管署統計,國內至今累計29例猴痘確診個案,其中4例是4/15桃園新增個案,高雄市也增加1例。桃園衛生局證實4名確診者年齡約30歲左右的男性,雖彼此無地緣、生活關聯,但都有不特定性伴侶的經驗,不排除後續還有更多確診者。

桃園市衛生局也提醒,民眾自我評估「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應積極預約猴痘疫苗接種,也要避免與陌生人親密接觸或發生未保護性行為、減少性伴侶數,保持良好的防疫衛生習慣,保護自身健康。

對於個案一下子變多,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猴痘會經由性行為傳播,為了避免感染,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要固定性伴侶最好,性對象較複雜者,盡快接種疫苗。

此外,猴痘除了性接觸傳染,黃高彬指出,不排除床單感染的可能性,建議如果需要經常外宿者,最好是能自己帶被單、毛巾等個人衛生用品,使用上會比較安全。

而《三立新聞網》也報導,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猴痘傳染力很強,加上感染鏈難以斬斷,預估將成為國內的地區性流行病。他提醒,由於猴痘皮屑也會汙染環境,有可能同住親友,或是與感染者共同待在特定空間一段時間,等於非特殊交友圈族群,也難逃感染風險。

猴痘傳染方式有兩種

根據根據疾管署官網,國內已於去年6月23日新增「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傳染方式有兩種,一為「人傳人」:猴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另外一種為「人畜共通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此外,猴痘的潛伏期約為3至21天,通常為6至13天。

感染猴痘會出現什麼症狀?

猴痘感染後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

但2022年的全球流行疫情觀察到:前驅症狀例如發燒,並不一定出現,或皮疹先出現之後才有發燒等症狀,皮疹常出現於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會擴散至其他部位,需約2至4週才會結痂脫落。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更多今周刊文章
保溫杯「底部貼紙」別撕!它不是貼好玩的 廠商曝用途:會影響杯子壽命、保溫效果
最強春雨要來了!全台將迎「劇烈天氣」時間曝光 預測圖「西半部」紅通通全被雨勢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