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懶人包1/什麼是猴痘?症狀有哪些?致死率高嗎?

記者楊艾庭/臺北報導

最近猴痘疫情在本土現蹤,大部分患者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及皰疹等症狀,就醫後並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究竟猴痘會不會造成大流行?威脅是大是小?民眾該做好什麼樣的預防準備?對此,《民生頭條》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闕壯理醫師,並整理成相關資訊懶人包。

Q1什麼是猴痘?致死率高嗎?

為什麼稱為「猴痘」呢?和猴子有什麼關係?西元1958年,科學家首度在研究用的猴子體內發現猴痘病毒(Mpox virus),因此被命名為「猴痘」。而人類感染猴痘病毒的最早個案,出現於西元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一名9個月大的男嬰,接著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都陸續出現案例。

猴痘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是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類。猴痘病毒可分為第一分支(I)病毒和第二分支(II)病毒,後者是主要流行株,根據國際文獻,2022年5月至12月底,全球確認感染猴痘的8萬多個病例中,約65人死亡,絕大多數患者是輕症;以美國為例,約30,000名個案中,32名死亡個案,致死率為0.1%。

Q2猴痘和天花有什麼關係?

闕壯理醫師表示,猴痘和另一種已被人類滅絕的天花病毒是親戚。1980年代天花消滅並停止接種天花疫苗後,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在臺灣,疾管署於111年6月23日公告,新增「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依照《傳染病防治法》第39條與第44條規定,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於必要時,須在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且必須於24小時內採行必要的感染管制措施,並通報當地主管機關。

Q3猴痘症狀有哪些?

闕壯理醫師說明,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病情比較輕微,包含發燒、畏寒或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倦怠。在發燒1至3天後通常會出現皮膚病灶,從臉部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

皮膚病灶出現後,則會依序出現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pustules)等階段性變化,最終行程結痂(crust)、脫落,闕壯理醫師表示,嚴重者的疹子數目甚至可高達數千顆!症狀通常會持續2-4週,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

圖/民生頭條
圖/民生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