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醫界大老:如何完善醫療體系照顧好人民健康,比有幾家醫學中心更重要

此次醫學中心評鑑傳出台北慈濟醫院將擠下萬芳醫院成新秀,醫界高度關切,衛福部也啟動檢討20年未修的評鑑基準。小小的台灣需要多少醫學中心?什麼樣的醫療體系才能照顧好人民健康?關掉眾聲喧嘩,《康健》獨家專訪前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張鴻仁、醫策會前執行長林宏榮,用不同的觀點及思維,精闢解析各界對於醫學中心的迷思。

全台醫學中心名額為19,每次評鑑都是激戰,此次醫學中心評鑑遲遲未公布結果,還傳出衛福部可能放寬醫學中心家數限制,來個「皆大歡喜」的結局。醫學中心是台灣現行「分級醫療」制度中最上層的醫院,但張鴻仁指出,要促進分級醫療關鍵在於強化基層醫療,讓能在診所做的就在診所做;林宏榮進一步指出,全世界只有中國和台灣還在用考試把醫院分成3級,歐美都是靠轉診制度。在照顧人民健康上,醫療分級制度不是最重要的,「完整的區域醫療體系」才是民眾享受醫療品質和健康的關鍵。

前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張鴻仁:住院給付隨評鑑升級也補不回虧損

台灣的醫院分級是跟「健保給付規定」和「民眾部分負擔」綁在一起,可以從這兩方面看區域醫院成為醫學中心之後,對於醫院和民眾的影響。

健保給付:

醫學中心要照顧病情較嚴重的病人,對於每個護理人員最多照顧幾個病人(護病比)要求比較高,因此,健保給醫學中心的住院給付也高於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醫院升級之後,對於就醫民眾來說,護病比的改善、品質指標達到醫學中心水準,都是好處。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說,如果一家區域醫院升格為醫學中心,健保給付的差別大約在5,000萬到1億之間。健保署醫務管理組指出,住院費用的差異主要來自病房費、護理費、醫師診察費、藥事服務費這4個項目,金額差異如下表:

圖片來源 / 邱宜君製表
圖片來源 / 邱宜君製表

我覺得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就像一個「眷村媽媽」,沒米沒菜,還是要變出一桌食物,養活5、6個小孩。攤開健保給付標準就知道,台灣住院費用已經低到國際笑話的程度。

從區域醫院變成醫學中心之後,就算健保給付多了點,仍無法改變住院部門虧本的事實,醫院還是要靠停車場、美食街、門診部賺錢。升級後護理人力成本增加,搞不好醫院還更虧,所以不是每個醫院都想當醫學中心。

健保總額一年高達8千億,很快就要破兆了。一間醫院升格,健保多付了1億,但以兆元為分母,這只是萬分之一的小錢。要改變醫院住院部門常態性虧損的現況,要有千億為單位的經費。如果能讓住院部門有個3~4%的毛利,醫院會更願意投資人力。

促進分級醫療,要從強化基層醫療做起

部分負擔:

醫院升級醫學中心之後,民眾部分負擔金額會增加,但對於有需要去醫學中心、就是想要去看某個醫師的民眾來說,多付這幾百元不是大問題。

部分負擔金額沒有達成促成民眾分級就醫,是因為達不到「懲罰性金額」,連落實健保法第43條之1「不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其30%、40%及50%」,都做不到。

如果今天總統賴清德想要落實健保法這一條,等於是跟民眾作對,即便達成分級醫療這個偉大的目標,但他下次選舉就會下台。

要促進分級醫療,政策上應該要強化基層醫療,讓能在診所做的就在診所做,但現在基層醫療受限於總額,很多比較高階的、高價的都被限制不能做,或是怕被核刪、怕點值被稀釋而不敢做,都是叫民眾去醫院做。

醫策會前執行長、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完整的區域醫療體系更重要

上一輪評鑑的準醫學中心包括義大醫院、台北慈濟醫院、雙和醫院,這一輪評鑑的結果還沒有公佈,而這次評鑑的爭議發生在,報載有準醫學中心可望升格為醫學中心。

準醫學中心是什麼?是醫院評鑑分數已經達到醫學中心標準,分數排名剛好落在名額限制之外。這些醫院已經有當醫學中心的實力,但健保給付、民眾部分負擔,都還是比照區域醫院。

對這些準醫學中心來說,升級成醫學中心的差別就是在財務上,可以讓健保給付和民眾部分負擔都比照醫學中心。準醫學中心的口碑和民眾觀感本來就很好,就醫人數也不會因為升級與否而有太大變化。

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說,現在醫學中心評鑑的分數已經沒有鑑別力,確實如此,醫院評鑑是「符合性的評鑑」,在60分最有鑑別度,90分以上鑑別度就不好了,不適合用來排名。醫學中心競爭非常激烈,排名都只差在零點零幾分,但醫療品質並無差異;評鑑制度好像比賽,用排名來區分誰比較好,可能不是恰當的。

法國電影《大醫新鮮人》當中有一個橋段提到,醫學系學生和非醫學系學生有什麼不同?如果有天老師宣布要考背誦電話簿,非醫學系學生會抗議為何要考這個,醫學系學生只有一個問題「哪一天考?」這很能呼應現在台灣醫學中心評鑑的情境。能當到醫院院長的人都是學霸,是在目前制度下生存的佼佼者,「考試和排名」在科舉制度的遺毒下,甚至是一種癮頭。

醫療體系不缺最佳生存適應者,期許更多人願當創建改革者

記得台大公衛教授鄭守夏曾經說:「醫院院長不能只是要錢,而是要對醫療體系和健保制度有想法,不能永遠當制度下的最佳生存者,而是要開創更好的環境。」不論今天台灣有幾間醫學中心,我都希望大家思考的不是如何當一個最佳生存者、適應者,而是「什麼才是對人民的健康和醫療最好的?」並努力去當一個系統的創建者和改革者。

全世界還在用考試,把醫院分成3級的,應該就只有中國和台灣,歐美都是靠轉診制度。現在的醫院分級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分級醫療已經變成總額分錢制度,不是一個合理的醫療體系。把醫院粗暴分成3級,是根據過去戰時醫療搶救的邏輯來的,不是現代化醫療體系的合理制度。

醫院為什麼一定要分3級?醫策會前董事長、內科教授謝博生在生前就曾經主張,醫院分2級就好,只要分醫學中心、社區醫院。可惜當時因為立法準備不足,擱置下來,現在要翻修醫院評鑑基準了,或許也不失為一個討論方向。

其實醫療分級制度不是最重要的,「完整的區域醫療體系」才是民眾享受醫療品質和健康的關鍵。一個區域有由醫院診所共組的照護聯盟,彼此有不同的專長,可以按照病人需求、專業對專業去轉介,這才是有效率的行為。舉例來說,一個醫院可能耳鼻喉科很棒,眼科沒那麼好;有診所眼科很強,醫院也可以把病人轉給診所。

現在大家在討論醫學中心幾家,但別忘了,民眾需要有滿滿一籃子的診所可以照顧他,而不是一家醫學中心。我們不能繼續讓民眾在片段化的3級醫療裡面游走、自尋出路。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機制,可以鼓勵區域醫療體系的形成,民眾安心在區域內就醫,都能獲得很好的醫療服務,這才是最有效率的。

延伸閱讀:

諾羅病毒傳染期?諾羅病毒症狀多久會好?飲食重點秒懂

軟便藥、退燒止痛藥等藥品,健保未來可能逐步不給付,民眾只能藥房自費買

健保部分負擔最新版出爐!3大項目收費調整 1,400多萬人將受影響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