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調查】教長潘文忠四年成績單,全國大學校長打幾分?

520之後,教育部長潘文忠繼續留任,是小英政府第一任期間首任、也是末任教育部長,《遠見》調查全國各大學校長與副校長,教育部長四年施政到底拿幾分?

19日行政院正式公布新內閣完整名單,教育部長潘文忠繼續留任。潘文忠於2016年5月20日上任,擔任蔡英文政府首任教育部長,2018年因台大校長管中閔任命案下台,之後管案折損吳茂昆、葉俊榮兩位繼任者,管案於2019年1月8日落幕後,潘文忠再度回鍋教育部長。

在520前,《遠見》向全國140所大學校長與副校長發出問卷,除了詢問各校領導者心目中的最佳大學、潛力大學,也同步詢問新政府執政迄今,各大學校長及副校長「給教育部的高教政策滿意度打幾分?」「關於高等教育,最期待教育部推動哪些政策?」「校務推動上目前遇到的前三大挑戰為何?」等政策面向與辦學實務問題。

此次調查共計119所學校回卷,完訪257份,回卷率高達85%,可說是最權威的調查。經歷小英政府任期四年後,台灣各大學給教育部長與高教政策怎樣的評價?

大學校長們給教育部76.7分,創四年最高成績

今年各校校長與副校長被詢問「新政府執政迄今,您給教育部的高教政策滿意度打幾分?」時,給予教育部平均達76.7分,創下四年新高,比去年的71.2分足足提高了5.5分,更比2018年台大校長管中閔任命案鬧得最風風雨雨時的67.2分,大漲了將近10分。這意味著,潘文忠部長在第一階段任期結束前,得到了高分。

這四年來,台灣高教經歷各種風雨,除了2018年引發高教圈大震盪的台大校長管中閔任命案,大學退場更在這四年間從危機變成火燒眉毛的現實;而高中入學指考比重爭議、108課綱實施、新冠肺炎遠距教學……都讓高教一次又一次成為爭議核心。

表1. 教育部高教政策滿意度達76.7,創下四年最高!
表1. 教育部高教政策滿意度達76.7,創下四年最高!

表1. 教育部高教政策滿意度達76.7,創下四年最高!

大學最有感兩大德策:招生名額自訂、放寬教師創業

在高教大環境並沒有明顯好轉下,大學校長們對於教育部施政的評價為何會大幅竄高?從「最期待教育部推動哪些政策」去年與今年對比,可看出端倪,有哪些項目過去學校還殷殷企盼,今年卻覺得比較不是問題了?

首先,「各系所、碩博班招生名額由學校決定」由去年的41.6%大降為36.6%。(表2)

2018年1月時,教育部在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中宣布,為了提升高教競爭力、快速因應變業變化,及需求培育人才,修正大學招生總量管制規定,博士班三成名額、學士及碩士班兩成名額,改由各校自行調控,博士班在108學年度開始,其餘在109學年度實施。

這項政策讓學校有機會在總量不變下,挪移不同科系的招生名額,把不那麼熱門的科系名額轉移到其他熱門科系,解決了過往學校在招生名額被原有科系綁死的困境,不再是空有總量,但某些科系太多人、某些科系卻招不滿的無奈。這也是大學最有感的教育部政策之一。

其次,去年還排名第六的「放寬教師創業、產學合作限制」,今年則下滑一名變第七名,比例也從去年的28.6%下降到今年的24.1%。

教授創業過去一直是國立大學痛點,過去教育部《公立各級學校專任教師兼職處理原則》明文規定,教授不能兼任一般營利事業的董事長、董事、監察人、負責人、經理人等職,就算法規允許教授進入國營企業、上市上櫃公司董事會擔任獨立董事或獨立監察人,但仍不得持股或參與公司營運。

這也導致,國立大學教授若想要將研發技轉、成立公司,就必須辭掉教職,但面對創業的未知風險,幾乎沒有大學教授願意這樣做,不只限制了技轉可能,也讓過往產學合作常常卡住,甚至讓有心創業的大學教授吃上官司。

2016年,科技部聯合教育部,推動「價創計畫」,鬆綁法規,讓教授也可以擔任新創企業董事等職位,允許學校內研發的智慧財產權移轉到新公司,藉此拔掉了教授創業過往容易踩到的地雷,強化教授創業誘因,不只學界給予肯定,近三年來至少增加2000名教授投入創業,帶動近年台灣「教授創業家」風潮。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陸生與國際生招生鬆綁」從去年的44.2%大跌到33.5%,但與其說是學校覺得狀況改善變得不需要,更多是「心死」。

小英政府執政後,陸生來台人數大幅減少;今年4月9日,大陸教育部更突然宣布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來台就讀,雖說起因於防疫,但也等同斬斷陸生來台管道。各大學對於「陸生」,已從四年前的「抱怨政府」,到現在「不抱希望」。

表2. 「學校自訂招生名額」與「放寬教師創業限制」最受學校肯定表3. 「人不足、錢不夠」依然是困擾學校最大隱憂。
表2. 「學校自訂招生名額」與「放寬教師創業限制」最受學校肯定表3. 「人不足、錢不夠」依然是困擾學校最大隱憂。

表2. 「學校自訂招生名額」與「放寬教師創業限制」最受學校肯定表3. 「人不足、錢不夠」依然是困擾學校最大隱憂。

「缺生、少錢」仍是大學最大痛點,也最盼教育部馳援

這四年來,教育部做得最不足的又是哪些?答案是教育部嚴格控管的「經費限制」!

「學費鬆綁」繼續蟬聯各大學最希望教育部解禁的政策第一名,去年與今年的比例是相差無幾的51.5%與52.5%;「放寬學校財務運用限制」則從去年第五名大幅攀升至第二名,比率從34.2%驟升到41.6%。

綜合兩者可見,「財務自由」已成為各大學最苦惱與在意的議題,也是最希望教育部可以協助之處。

各大學校長與副校長回答「在校務推動上,貴校目前遇到的前三大挑戰為何?」時,排名前三都是與經費收入有關的「生源減少、招生不易」「經費不足」「政府補助有限」。由於少子化讓學校學雜費收入減少,教育部又不肯放寬學費,還逐年降低各校補助,讓台灣各大學辦學有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艱難。(表3)

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就曾受訪表示,大學學費從21年前、921大地震後開始凍漲,但從此未再放寬調漲學費,讓各大學在辦學時捉襟見肘,對台灣高教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薛富盛舉例說,這幾年少子女化下,很多國高中也受到影響,但私立中學因學費不像大學般受限,也讓想要發展特色教育、致力追求教學品質的私校,近年反而成為家長競相送小孩入學的焦點。至於平價的公立高中,依然也能收到很多學生,而真正弱勢學生也有各種獎助學金協助。

相較於公私立中學的百花齊放,各自找到適合與需要的學生,薛富盛認為,大學並非義務教育,而大學學費的放寬,並不代表會造成學生念不了大學,而是創造更多元的選擇。而不同大學也能夠因應經費,針對自身特色,發展不同的優勢領域與課程。薛富盛說,「如果一所大學一學期學費幾十萬,但提供可以媲美美國哈佛大學的名師和課程,一定也還是有人會願意去念;如果課程沒有對應到學費的價值,市場機制也會讓這種學校自動淘汰。」

事實上,開放大學學費,對於高教整體品質的提升,利大於弊,甚至某些退場邊緣學校,或許有機會轉型成為「小而美」的菁英學院,如同歐美有提供大眾的平價公立大學,也有頂尖私立大學,創造不同的教育選擇。

表3. 「人不足、錢不夠」依然是困擾學校最大隱憂。
表3. 「人不足、錢不夠」依然是困擾學校最大隱憂。

表3. 「人不足、錢不夠」依然是困擾學校最大隱憂。

各大學校長以四年來的最高76.7高分,給予潘文忠部長一份漂亮而溫暖的成績單,接下來四年,大學校長們的心聲,教育部又聽到了嗎?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