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比「臺灣社交距離App」更強!英國「NHS COVID-19」App經驗:每多1人下載、就少1人確診

曾在去年3月,在國際知名醫療期刊雜誌《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AMA)發表論文〈台灣對新冠肺炎的應變:大數據分析、新科技和主動檢疫〉讓世界看見去年台灣防疫成績,而深受國人矚目的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於美國時間5月25日,再次於英國權威科學期刊之一《Nature》(自然)官網上,發表了新冠防疫的最新觀察。

新冠疫情爆發一年多來,這已是王智弘在不同的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的第12篇新冠疫情相關論文了。這次王智弘筆下的主角,不是台灣的防疫策略,而是聚焦一款來自英國的足跡追蹤App,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新冠App--NHS COVID-19 app。

這個App能有效追蹤出與確診者曾有過長達15分鐘、兩公尺範圍內的接觸者,已有效降低英國英格蘭與威爾斯區域的疫情,對當前身處緊張疫情的台灣來說,也深具啟發性。

《遠見雜誌》於美國時間25號晚上九點,即時連線王智弘教授,邀請他一揭這款App背後成功的關鍵;而從英國「科技防疫」的經驗中,台灣又能從中學到什麼?

監測、通知、引導,App提供一條龍服務

去年第四季,英國蘇格蘭和威爾斯區域的居民,有了一款全新「防疫神器」:「NHS COVID-19 App」。只要在手機上下載這款App,並開啟藍芽偵測,你的手機,就會開始替你偵測他人的「藍芽信號」;只要有新冠確診者,曾出現在你方圓兩公尺內超過15分鐘,系統就會發送通知提醒你。

相反的,當你開啟藍芽時,你的手機也會持續發送訊號給其他人。當你被告知確診時,你也可以選擇透過向App上主動傳「確診」通知,讓系統在第一時間,通知所有和你有關的接觸者。

當使用者被告知曾有「接觸史」過後,App還將進一步引導使用者前往附近的「檢驗站」進行快篩或核酸檢測;並在結果公布後,透過App回傳給使用者。等於是替使用者打造了從「前期監測」到「後期檢驗」的一條龍服務。

不僅如此,此款App的功能,也還在不斷擴充。除了協助掌握「人與人的連結」之外,也正持續開發「人與地點的連結」,只要使用者曾經過「高風險疫區」,App也會提醒使用者注意身體狀況。

王智弘分析,這款App一方面能夠協助使用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自身健康狀況;另一方面,從公衛角度上,也能盡速阻絕潛在的隱形傳播鏈。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蘇義傑攝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蘇義傑攝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蘇義傑攝

高隱私性、高信任度,造就App五成下載率

在經歷三個月的App推行期後,該App就發揮了驚人效果。

根據統計,當該款App的下載人數超過該實驗區域人口數10%時,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便開始明顯趨緩。平均而言,當該App的用戶每增加1% ,新冠病例的確診數量就會下降0.8%。

幾乎等同於,只要每多一個人下載,就能夠減少一位新冠病毒感染者。

不僅如此,此款App還成功取得當地民眾的信賴。據統計,位居英格蘭或威爾斯區域年滿16歲以上的居民,已有約五成民眾下載了「NHS COVID-19 App」;而在下載者的新冠確診患者中,更有高達72%主動上傳自己的「確診信號」,以利App進一步提醒其他使用者。

王智弘分析,在民主國家中,要推行類似的「追蹤」系統,常常會遭遇到人民的不信任,因為深怕「侵犯隱私」。類似App在美國就推動失敗,但在英國卻能成功,實屬不易。

分析該款App之所以成功,有兩大關鍵。

第一,該款App在技術上滿足了使用者對於「隱私性」與「自主性」的兩大需求。該App確保所有的個人資料與足跡都不會受政府監督;而下載此款App,也不受政府強迫,全憑個人意志。

第二,是值得信賴的開發單位。本次負責開發「NHS COVID-19 App」的單位,是被英國人奉為「不列顛國寶」的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過去70年來深獲英國民意支持,也因此當NHS登高一呼時,便能迅速得到民眾響應。

借鏡英國,台灣足跡追蹤App轉骨三法

巧的是,「民主政體」「科技力」「健保制度」三項關鍵,也都能在台灣找到。

其實台灣也有類似的App。那就是今年4月重新上架、由衛福部與台灣AI實驗室開發的「臺灣社交距離App」,但自疫情爆發至今,尚未發揮顯著的「防疫功效」。

衛福部與台灣AI實驗室共同開發的「臺灣社交距離App」。陳心慈攝
衛福部與台灣AI實驗室共同開發的「臺灣社交距離App」。陳心慈攝

衛福部與台灣AI實驗室共同開發的「臺灣社交距離App」。陳心慈攝

如何借鏡英國此次的「科技防疫」經驗,替深陷疫情之苦的台灣解危,王智弘提出三點建議。

1. 防疫相關機關可更積極,別苦盼確診者自行上傳確診訊息。

目前確診者透過「臺灣社交距離App」上傳自己的接觸史是非強制性的,確診者透過衛生局拿到「驗證碼」後,要自行鍵入「驗證碼」才能將接觸史放入比對系統。目前國內疫情指揮中心,是以提供禮券方式鼓勵確診者上傳。

但王智弘指出,病毒不等人,當確診者還在猶豫時,傳播鏈也正在快速擴散;未來,或許可考慮由衛生單位更積極鼓勵確診者上傳手機ID訊號,以即時比對其足跡資訊。

臺灣社交距離App

▷▷ iOS系統下載

▷▷ 安卓系統下載

2. App應提供「一條龍」服務

其次,是打造「一條龍」服務的防疫App。王智弘指出,若只告知App使用者「曾與確診者接觸」,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而是應該在現有的App之中,加入「快篩站」的導引系統,迅速安排有感染風險的民眾,前往距離住家最近或等待時間最短的快篩站,並在快篩期間安排衛教,以降低感染擴散的風險。為達到此服務,政府必須要在前期,先部署好豐沛的快篩與醫療量能等配套方案,才能讓足跡追蹤App提供有效而統整的一站式服務。

3. 現有App可持續擴充更多功能

最後,是持續擴充防疫App的其他功能。他指出,除了快篩系統外,包括如何就醫、如何申請補助、如何接洽社工等社會救助服務,也都是未來可以持續擴充的後台功能。

「電話(人為介入)疫調,只能找出確診者的接觸者;只有科技防疫,才能更有效率地找出隱形傳播鏈!」他強調,隨著「新冠病毒」的持續變種,未來的防疫必然得「傳統防疫」與「科技防疫」雙向並進,才能夠張起一張完整的防疫網絡。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