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學者來去匆匆 效果恐曇花一現

為延攬優秀學者來台,教育部推出「玉山學者」方案。(本報資料照片)
為延攬優秀學者來台,教育部推出「玉山學者」方案。(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推動「玉山學者」方案,5年來共協助國內大學延攬78名國際優秀人才,但其中約6成是採每年服務至少3個月的「短期交流」方式,審計部認為這不利我國學術能量長期累積;學者則認為,大學若只想讓玉山學者來提升國際排名,那效果僅會「曇花一現」。

教育部2018年起推動「玉山學者」方案,除學校提供獲選者本薪及相關研究經費,他們還可外加年薪至多500萬元,以3年為一期。2018年至2022年5年間,國內大學分別聘到17、13、15、13及20名玉山學者。

教育部統計,國內大學聘任的78名玉山學者,16人(20.51%)是編制內專任教師,18人(23.08%)是編制外專任教師(65歲以上),短期交流有44人(56.41%)。也就是,約6成玉山學者是採短期交流方式受聘。

審計部提出報告指出,玉山學者以短期交流為大宗,不利學術能量長期累積,教育部應該研擬配套措施或誘因,吸引人才長期留台任教,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張瑞雄說,國內大學聘請玉山學者,有助於提高在世界大學的排名,但在台時間太短,能將多少台灣學者帶上來是個疑問,效果恐怕「曇花一現」。

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說,玉山學者計畫是我國學術界有史以來最具雄心的計畫,但5年只聘到78人實在太少,他們主要分布於頂大或醫學大學,許多研究做得不錯的私校都沒有,應該再擴大。同時,短期交流玉山學者每年只在台灣待3個月,對提升我國學術水準的貢獻有限,應延長為一學期(4.5個月)或半年。

教育部說,玉山學者以短期交流形式聘任,考量此類國際資深頂尖學者,於國外一流大學或學術研究機構多有教職,挖角不易,先以短期形式邀請來台研究交流,以利日後更長遠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