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半山專欄】中國經濟放緩,美國不要幸災樂禍

對中國採取更強硬態度的必要性是華盛頓兩黨一致同意的唯一問題之一。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中國經濟急劇放緩引發了新的爭論。儘管早就有跡象表明中國正在進入成長放緩時代,但華盛頓並沒有預料到這種放緩的程度,兩黨和政策界都在忙著決定如何解釋它、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如何應對。去做吧。丹尼爾·羅森和羅根·賴特 Daniel Rosen and Logan Wright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美國應如何因應中國經濟放緩>( How America Should React to China’s Economic Slowdown)奉勸說:「責備北京並幫忙收拾殘局——但不要幸災樂禍。­」(Blame Beijing and Help Clean Up Its Mess—but Don’t Gloat)
2023年中國實際經濟成長可能低於2%
幾十年來,中國經濟表現似乎不受商業週期和世界其他地區成長限制的影響,但其變化無疑是深遠的。從1980年到2019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平均是美國的三倍。但自 2021 年以來,這種優異表現已經放緩。根據中國官方數據,2022年其成長率僅略高於美國,為3%至2.1%。然而,這些數字值得懷疑:COVID-19 限制對消費和投資的影響,以及房地產行業的深度收縮,這意味著 2022 年中國的實際經濟成長幾乎肯定為負。今年,家庭消費成長中國經濟受到限制,投資持平,政府支出受到償債成本的限制,淨出口也出現萎縮。2023年中國實際經濟成長可能低於2%,遠低於官方公佈的前三季5.2%的成長速度。據無黨派國會預算辦公室稱,中期會計預測顯示,從中期開始,中國經濟成長將處於 3% 的範圍內,而美國預計將實現 2% 左右的平均成長率。由於資本持續外流,中國的匯率可能會貶值,進一步降低中國以美元計算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由於目前美國經濟規模比中國約10兆美元,未來二十年美國對全球成長的貢獻可能會超過中國。
美國在小院子周圍築起高高的圍欄
過去十年,華盛頓和北京在不公平貿易、竊取智慧財產權、新冠肺炎 (COVID- 19)疫情以及中國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問題上的敵意不斷加劇。因此,華盛頓領導人開始詢問如何利用中國當前的經濟困境為美國謀取利益也就不足為奇了。例如,8月份, 國會證詞主張美國對中國當前的經濟困境採取謹慎的應對措施,美國前印太安全事務助理國防部長蘭德爾·施賴弗(Randall Schriver)加入了華盛頓的行列,猜測如何“踢掉他們」。[中國領導層] 當他們情緒低落時,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根據他們現在的經歷向他們施加壓力。”
拜登政府堅稱,雖然對美中貿易的某些方面實施了限制,但其目的只是在小院子周圍築起高高的圍欄,任何經濟脫鉤都將僅限於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但不僅在中國,而且在美國的盟友和合作夥伴中,對有限限制承諾的信心也很脆弱。如果華盛頓超越對華高科技貿易和投資的有限控制,不加區別地禁止更廣泛類別的金融、貿易和技術流動,那麼北京將成為其本土經濟問題的理想替罪羊。它還將強化北京方面的說法,即華盛頓一意孤行地限制中國的崛起​​,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復興”,從而增加發生衝突的可能性。華盛頓不應主動宣布不必要的脫鉤政策,為中國的經濟不景氣承擔責任,而應淡化自己的角色,表明它對中國目前的停滯不前有責任。美國領導人不應在中國衰落時對其進行攻擊,而應讓北京對其政策的可預見後果負責,並真誠地努力為中國領導人提供經濟建議和合作機會。
中國經濟放緩是十年來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過度投資的結果
對中國經濟走向及其放緩原因的普遍理解對於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來說非常重要。市場自由主義的優點——在冷戰結束時幾乎受到普遍讚賞——受到了中國專制國家資本主義的成功挑戰,特別是自2008-10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中經歷了快速成長,北京模式的最終成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它已經動搖了,華盛頓不受到指責就具有戰略意義。
推動中國「復興」的政治嘗試導致了對經濟成長的過度追求,其基礎不可持續。中國經濟放緩是十年來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過度投資的結果,而這些投資的資金來源是家庭和地方政府實體的債務。為了維持官方財政審慎的形象,北京限制地方發行債務的能力。但為了同時實現世界領先的GDP成長,當局讓名義上的私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進行借貸,從而將負債排除在國家帳簿之外。經過多年不可持續的房地產繁榮和地方債務不斷增加,這些實體無法履行其義務。成長引擎已成為困境引擎。
在美國阻止投資流動之前,中國一切進展順利
歷史學家會爭論這種成長模式是多麼不謹慎,但他們不應該因為這樣一種錯誤觀念而分心:在美國阻止投資流動之前,中國一切進展順利。事實上,自2021年以來,企業對華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流量一直在放緩,因為對市場狀況的擔憂,而不是美國的定向投資限制。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外國直接投資自198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負值。中國經濟放緩的主要驅動力是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泡沫的終結,而這純粹是國內現象。由於缺乏必要的改革,市場機會正在枯竭,中國私人企業投資正在下降;因此,世界其他地區(包括美國)的投資報酬率現在高於中國。
華盛頓必須努力讓世界相信,中國當前的經濟挑戰是其自身造成的,是國家幹預過度和市場化不足的產物,而不是無意中宣揚美國對此負有責任的觀念。中國領導人也需要明白這一點:14億人民的繁榮取決於它。此外,考慮引入中國發展模式某些要素的南半球國家迫切需要認識到中國經濟放緩的原因以及效仿其榜樣會產生什麼後果。
中國的經濟規模約為美國的 62%,沒什麼好怕的?
美國不再面臨來自中國的成長挑戰,中國的經濟規模目前約為美國的 62%。中美全球經濟份額的邊際調整在兩國競爭的任何安全、貿易或創新相關領域都不會產生重大影響。隨著國家資源的減少,中國領導階層將需要做出自己的艱難選擇,決定未來支持哪些戰略重點。北京最終可能會向華盛頓讓步。
在大多數面向消費者的企業和證券投資領域,阻止與北京的經濟和金融交易對美國幾乎沒有好處。無端限制與中國在低風險領域的貿易,華盛頓只會製造與其盟友和夥伴的緊張關係。歐盟、日本和其他結盟國家並不像美國那樣看待來自中國的經濟和安全威脅,美國不必要的限制立場將使它們的關係變得緊張。政治資本是有限的,華盛頓應該將其投資於加強這些夥伴關係的方式。如果不採取一致的限制措施,其他國家只會向中國提供其所需的、以前從美國獲得的產品和技術。
北京正在努力影響南半球國家
北京正在努力影響的國家——特別是南半球國家,其中許多國家近年來從中國獲得了貸款和專案融資——將密切關注華盛頓的舉動。這些國家仍然對北京的經濟模式心存矛盾,並且已經在努力管理欠中國債權人的債務。只要北京將其經濟痛苦歸咎於美國及其盟友,指出與北京結盟的潛在成本及其經濟模式所能提供的有限援助就不會有效。如果美國明確表示責任在其他地方,同時向負債累累的經濟體提供財政援助,這將與北京在債務談判中持續的頑固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華盛頓面臨雙重挑戰。首先,它必須決定如何談論中國經濟放緩,並明確指出問題在於北京。其次,華盛頓必須做好準備,減輕中國經濟衰退對美國經濟以及脆弱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負面影響。只有在採取這些重要步驟之後,美國領導人才應該考慮是否有負責任的方式從中國的經濟壓力中獲利。
中心訊息應該是透明度的重要性
華盛頓必須制定應對中國經濟放緩的議程。一個中心訊息應該是透明度的重要性。不強調經濟數據的準確透明和商業資訊的自由流動是中國經濟陷入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美國官員必須在與中國同行的私下磋商以及公開磋商中(包括本週在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喬·拜登都將出席)闡明透明度。在七國集團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會議上,華盛頓也應分析中國經濟放緩的原因、程度和溢出影響。這可以促進這些組織向中國和其他受影響國家提供援助的努力。同樣,美國官員應該向多邊組織——特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的領導人提出他們的分析,這些組織在經濟辯論中發出強烈的聲音,但迄今為止不得不公開接受中國對穩定成長的保證。
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機會減少,為華盛頓提供了一個機會
華盛頓在處理中國目前面臨的結構性經濟問題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在國內,它應對了 20 世紀 70 年代的滯脹、1980 年代的儲蓄和貸款危機、21 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房地產泡沫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無數其他痛苦但必要的問題。調整。華盛頓也與其他主要經濟體進行建設性合作,以管理全球蔓延的風險,例如在 1990 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和 1980 年代的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中就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華盛頓應該向中國明確表示,它對經濟放緩並不感到高興,並隨時準備提供技術專業知識。儘管北京很可能會拒絕這樣的提議,但這不應該被假定,而且無論如何,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看到這項提議的提出將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最後,成長乏力已經削弱了中國曾經慷慨的國際發展支出。現在看來,北京收到的還款資金可能多於匯往國外的資金。中國經濟放緩也意味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機會減少。這為華盛頓提供了一個機會——多年來一直在討論更好的發展援助計劃以與北京相匹配——以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或許,美國貿易、投資和避免債務陷阱的經驗相結合,甚至足以讓華盛頓接管因中國經濟放緩和不願延長債務減免而面臨違約風險的半建「一帶一路」計畫。
北京將繼續辯稱美國擔心中國的崛起
不管華盛頓發出什麼訊息,北京將繼續辯稱美國擔心中國的崛起​​,並且只專注於限制中國的經濟成就以達到遏制的目的。但如果華盛頓能夠避免為北京的經濟不景氣承擔責任,並促進對其根源的更深入理解,那麼中國的論點在歐洲、中東和東南亞就會不那麼引人注目,其戰略和外交選擇也會更加有限。此外,如果中國當局在經濟政策上的失誤持續下去,美國的論點只會變得更有說服力。控制有關中國經濟放緩的全球敘事可能不會改變北京的行為,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主要依賴經濟擴張記錄)將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