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呈專欄:台青聰明 陸青精明

那年我在錢櫃集團工作。十月到上海出差展店,當天下午在浦東機場出關,坐上公司的派車,開車的是一位來自山東的青年,開車平穩。

因為塞車,我在車上用手機聯絡事情。有一通電話是我跟台灣的秘書說:「我帶了虹吸式咖啡器具和咖啡豆,但是沒有酒精,所以今天沒辦法煮咖啡。」接下來我直接進錢櫃普陀店,參與開幕事宜,一直忙到晚上。

回程經過魯迅公園,到梅山路的宿舍,開門進去,發現餐廳的餐桌上,放著一瓶藥用酒精,顯然是那位山東青年專程去買的,不是送到普陀店,而是靜靜地放在我宿舍的餐桌上,動作快速而且精準到位。

當時錢櫃在中國大陸有八十幾位台幹,中階以上的陸幹有兩百多位,通常台幹是店長,陸幹是副店長。跟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後,我的感受是「台青聰明,陸青精明」。在職場和商場,「精明」似乎比「聰明」厲害一些。就像那瓶酒精,就算台幹要做,絕對沒有那麼快速精確。

直到今天,我跟兩岸的八○後和九○後青年接觸,台青還是聰明,而且比較善良。可能是爸媽實在太疼小孩,也可能因為台灣近兩年的鎖國和藍綠內鬥,台青的小確幸心態濃厚。因為台青實在太悶了,中國大陸最近頻頻祭出惠台措施,拉攏台青。

中國由於市場規模和政策扶助,讓不少陸青除了精明之外,更多了氣勢和雄心。當年那些擔任副店長的陸幹,現在很多已經是當地KTV事業的總字輩。商人和高幹的命運繫之於國運,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真的要比較陸青和台青的職場和商場策略,我覺得是「陸青要規格,台青要區隔」。台灣必須開放心胸,台青必須走出去。在華人市場,陸青有條件做大,追求規格;但限於客觀條件,台青必須做精,發揮特色,做出自己的區隔。(推薦閱讀:王學呈專欄:垃圾流量

*作者為《新新聞》社長。本文原刋《新新聞》1636期,授權轉載。

相關報導
王學呈專欄:莫忘初衷
王學呈專欄:挑老闆就像選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