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帥風波 台北電影節之反思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一年一度的台北電影節已經找好大陸導演王小帥擔任評審團主席,但因為有人在網路匿名爆料,說他與另一名大陸年輕導演胡波的自殺有關,證據就是一張簡體字截圖顯示,身為監製的王小帥曾在私訊上痛批評胡波的作品《大象席地而坐》,並要求片長由4小時減為2小時,而引起網路譁然,連「台北電影節怎麼找中國導演當評審?根本是中國台北電影節!」這樣的言論都出現,主辦單位只好趕緊撤換人選。

這件事兩個層次,一是胡波的死到底跟王小帥有沒有關係?另一是為什麼要找王小帥來當評審團主席。

第一個問題就是當今台灣公民論壇最常見的網路公審,想要藉由網路爆料來找回自己認定的正義,殊不知如果證據不夠充分,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霸凌。

這件事最進步的作法,應該是由大陸的演藝組織或相關官方單位,以職場霸凌的理由調查原委,問題是職場霸凌不要說在大陸,連在台灣,都沒什麼人知道或重視怎麼處理啊。

有人質疑,為什麼要找王小帥這位大陸導演來當台北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道理很簡單,問題是他們不見得聽得進去:台灣自己已經沒有大咖導演了!

台灣在1980年代電影新浪潮裡出現三大國際名導:侯孝賢、楊德昌與蔡明亮。李安當然也是國際大導演,但好萊塢對他的栽培與影響比較大。

國際三大影展,坎城、柏林、威尼斯,台灣上一次在裡頭得到一個夠稱頭的獎項,是什麼時候的事了?2015年,侯孝賢的《聶隱娘》得到坎城影展,不是最佳影片,而是導演獎。

至於三大影展的最佳影片,台灣上次得獎,已經是1994,蔡明亮的《愛情萬歲》,30年前的事了。

你說,難道台北電影節要找蔡明亮來當評審團主席嗎?當然只好到大陸找人,而王小入圍過坎城影展、得過柏林影展銀熊獎,國際上也知名,可以增添台北電影節的知名度與說服力。

不然你看,前幾屆的台北電影節找誰當評審團主席?只有當地影人啊。

王小帥不當台北電影節評審團主席,對他來說根本沒有什麼損失,反倒是台北電影節少了一個國際名導的參與。

最近有人說,台灣怎麼沒有國際級劇作家與文學家?

當然有啊!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楊德昌的《一一》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已名列影史百大電影,更不用說侯孝賢影響了無數國際導演。

台灣曾經有國際名導,但現在,如果這樣大家胡亂指控與起鬨,讓意識形態繼續干擾市場生態,不要說電影,其他文創,甚至其他產業,都不會有什麼光明的未來。(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