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興推動文學大石的巨人

作家王文興是文字苦行僧,也是語言求道人。(本報資料照片)
作家王文興是文字苦行僧,也是語言求道人。(本報資料照片)
王文興手稿捐藏於台大圖書館特展室。(本報資料照片)
王文興手稿捐藏於台大圖書館特展室。(本報資料照片)
王文興《家變》書封。(本報資料照片)
王文興《家變》書封。(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文學巨擘王文興於9月27日過世,享壽84歲。他曾經踽踽獨行的削瘦身形,在曾與他結緣的文壇後輩眼中,卻是推動大石的巨人。

聯合文學總編輯周昭翡回憶,與王文興結緣於1998年他完成《背海的人(下)》,1999年以新年獻禮在《聯合文學》雜誌上刊載。周昭翡直言「對作為編輯的我那是一次重要考驗,王老師的寫法,空格、畫線,各種非常特殊的標點符號等等,都必須『慢讀』校閱,也因為慢讀,才能感受到文字的音韻節奏。」

才情與苦修並行

「我記得王文興老師曾說:『我每日和文字浴血奮戰,拚殺得你死我活。』寫作對王老師來講是一場戰爭,戰爭唯一的敵人是文字。」周昭翡指出,自己剛開始並不明白小說為何需要這樣推敲式地寫,但在看了紀錄片《面對背海的人》王文興的朗誦後,便具體領會其用意。此外,王文興對文學作品的解讀「每一階段帶給我不同且劇烈的衝撞」,周昭翡並表示:「我在像王老師這樣的創作者身上,看到才情和苦修如此並行。謝謝王老師為我帶來豐富深刻的閱讀視野。」

詩人,曾任職於出版社及紀州庵文學森林的沈嘉悅回憶,自己是在某次文學營偶然上到王文興的課才認識這位作家。「他當時給我的深刻印象是個人風格特別──語速很慢,上課時帶了一罐啤酒,喝得也很慢。」而後在王文興故居紀州庵工作,沈嘉悅看到的王文興始終是「沒架子、真誠,待人處世認真不敷衍」。

王文興雖居教職多年,但沈嘉悅回憶中的他,談及文學「並不像老師,更像朋友,保持著對同好中人的純真,初見便能毫無保留,毫無預設立場,從不認為別人知道的就比較少。能看到他在文學議題上的耐心和衝勁。」沈嘉悅印象中的王文興,總是鼓勵後輩創作,卻也不會過度點評,僅簡單點出作品特色,是以開放態度從讀者角度分享自己的感受。「他是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創作鼓勵有加的長者。」沈嘉悅說。

終生堅持逆俗逆世

小說家、編劇,並曾任《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的許榮哲回憶自己在主編任內,為了王文興要角逐國家文藝獎而收集資料、撰文,並和他聯絡,到他家中拿一些資料,許榮哲一直記得王文興把資料遞給自己時,說了一句極輕、極輕的「謝謝榮哲,謝謝聯合文學」,許榮哲回憶「從王文興老師口中說出的話,就是給人一種黃金沉甸甸的質感。」那不只是「謝謝」,而是曖昧、渾沌,擁有多重可能性的文學。

北教大語創系副教授楊宗翰表示,作家王文興、教授王文興、主編王文興三者都同樣令人懷念。他表示,這位文字苦行僧,語言求道人,逆俗逆世,堅持終生,他也自1965年從美國愛荷華大學取得碩士學位返國後,便留在母校台大外文系,一直到2005年退休,都維持著教學與創作的雙軌生活。他以獨特的慢讀精品方式面對文學作品,不但充滿傳奇色彩,也啟發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興和夫人相互扶持,感情甚篤。最近中華民國筆會在編選英文季刊五十周年紀念專書,編委皆同意選錄王文興小說〈欠缺〉作為半世紀的代表。這篇1973年秋天刊於筆會英文季刊的作品,翻譯者正是王文興的夫人陳竺筠。」身兼筆會祕書長的楊宗翰卻在徵求授權時,得知作家仙逝的消息,深感難過不捨。

◤抗通膨首選 小資煉金術◢
黃金抗漲6折起 一台兩省近9千元
點睛品計價黃金 保值挑這款
鎮金店x蔡詩芸 最具個性聯名金飾
日韓劇女主角最愛 鉑金首飾7折起
絕美鑽飾 限時下殺22折起
蘇菲亞時尚輕珠寶 小資族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