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的台灣問題三板斧

7月27日,第十四屆東亞峰會外長會在寮國永珍舉行,中共外長王毅發言強調,台灣問題百分之百是中國內政,任何外部勢力無權插手。他還稱當前危害台海局勢的最大挑戰來自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擾破壞,尤其是美國。台獨與台海和平水火不容,更威脅地區和平穩定,各國應共同予以堅決反對之類云云。

一說起王毅,就讓人想起維基百科上對他的介紹。儘管王毅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外交部部長,是中共第十七至二十屆中央委員、第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副國級領導人。但是,說實話,這些漂亮的履歷,還真沒有讓我覺得王毅這個人有什麼文韜武略的驚世之才。反而是每一次在國際上王毅對於臺灣問題的發言,總是「程咬金的三板斧」,偷樑換柱,老調重彈,讓我一直記憶猶新。

自古以來 陳腔濫調

王毅的第一板斧,當然就是在國際上喋喋不休的宣揚「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然而,據考古學家考證,「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武王時期,於洛陽所建「祭祀聖域」,又稱「中域」,是君王祭祖拜天的圓丘壇地,而非國家之名。以「中國」之名出現在最早的外交文獻上,是在一八四二年的《中英南京條約》。實際上,「中國」正式作為國家名稱,是用來指稱「中華民國」,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創建中華民國之後,開始將中華民國簡稱「中國」。在古代,華夏民族聚居之地,一般都以「王朝」或「地域」之名稱呼,王朝如秦、漢、唐、宋、元;地域如關中、秦嶺、巴蜀、江淮。若說自古以來臺灣與中國的治權隸屬關係,歷史上只有兩個時期,一是「明鄭時期」,也就是明朝已經覆滅,但由南明延平王鄭成功統治臺灣,從一六六一年至一六八三年,為期二十二年。第二個時期是清朝康熙22年平定臺灣,1683 年,也就是康熙 22年6 月,淸廷派施琅攻台,一擧於澎湖之役大破劉國軒水師。7 月 15 日,台灣的鄭氏王國投降宣吿滅亡。淸廷開始籌畫台灣的善後事宜,其中,台灣的或棄或留成為大清朝臣爭議的焦點。棄留台灣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値得爭辯的問題,在於台灣自古以來就不在中國的版圖之內,一向被中國歷朝視為海外蠻荒之地。康熙皇帝曾明白地說過:「台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淸初撰修的《明史》則將台灣島(雞籠山)列於《外國傳》之中,在在說明台灣於淸廷收入版圖之前並非中國的領土。因此,在施琅滅鄭氏王國之後,「攻佔」而非「收復」了台灣,如為「收復」即無棄地的可能,但「攻佔」新地則需考慮棄留。再者,淸廷進攻臺地的動機在於消滅反淸的鄭氏勢力,台灣一地的得失本非其主要目的,這可以從康熙於平臺之初格外在意鄭氏部眾的平服情況,而不甚關心台灣棄留的表現中,得到證明。既然台灣本不屬中國領土,又非為佔台而攻台,淸廷無可避免地面臨了棄留台灣的抉擇。然而,長達8個月的棄留台之辯,影響皇帝意向的關鍵,則在於攻台將領施琅的意見。施琅曾 3 度上疏請示台灣的棄留問題,1683 年(康熙 22年)12 月 22 日所上《恭陳台灣棄留疏》中的條陳可謂集大成者,疏中力陳棄留台灣的利弊得失。在施琅的力爭保台下,1684 年(康熙 23年)4 月,淸廷於台灣設一府三縣,正式將台灣收入版圖。

清朝於一八九五年清日甲午戰爭戰敗後,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統治,時間從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長達五十年,直到日本二戰失敗,臺灣才重返中華民國的版圖。所以,自古以來,中國與臺灣的關係僅止於明鄭與滿清兩個時期。就如同「莫斯科大公國」自古屬於元「欽察汗國」的一部分,此一蒙古汗國的統治地域遍及中亞、伏爾加河中下游、頓河流域,以及高加索、克裡米亞等地區,但是,這個歷史事實,並不等於今日的中亞各國和俄羅斯「自古屬於」中國的領土。

王毅的第二板斧,便是刻意扭曲1971年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758號決議,指出這一決議,「解決了包括臺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及國際機構中的代表權問題」,封堵了「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空間。實際上,只要將聯合國2758號短短一百多個字的原始決議一字一句的讀一遍,就會發現決議沒有一字提及「臺灣」,也沒有一字提及「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更沒有所謂「解決了包括臺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及國際機構中的代表權問題」,全文僅僅在處理「中國代表權」的更換問題,也就是「驅逐」蔣介石的代表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所謂「解決了包括臺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及國際機構中的代表權問題」,是王毅的編造與強加。王毅的說法是對「2758決議」的扭曲與變造,是中共「統戰八股」的陳腔濫調,完全是王毅掛著2758號決議的「羊頭」,賣著打壓臺灣國際空間的「狗肉」而已。

偷樑換柱 以統一掩蓋併吞

王毅的最後一板斧是「只有實現完全統一,台海才能持久和平。」這是在暗示或威脅兩岸若不統一,就會引發戰爭,兵戎相見嗎?實際上,威權中國的「完全統一」正是自由臺灣的「萬劫不復」。王毅以「完全統一」模糊了「併吞臺灣」的真實意圖,這就是典型的「偷樑換柱」。實際上,即使是相同的民族,也可以分別建立不同的政權,這樣的先例在世界上比比皆是,強行「統一」,其結果往往不是統而為一,而是製造戰爭災難。

王毅1982年到中共外交部上班之時,已經29歲了。沒過幾年,王毅就被提拔為副處長。那會兒他也就三十出頭,王毅升任亞洲司副司長是在1994年,距離他進入外交部只有12年,次年又升任司長,王毅41歲。2001年,王毅出任外交部副部長,當時只有48歲。王毅一直是當時中共外交部升官最快最年輕紀錄的保持者,秘訣何在?因為在中共的官場上,有「優汰劣升」的潛規則,王毅能夠在仕途上,以火箭速度升官,似乎也就證明了王毅這個人人品學識的優劣。

作為習近平的同齡人,王毅對習近平吹喇叭、抬轎子式的獻媚表忠,在中共官場上,也是出類拔萃、技壓群芳的。為了實現習近平的全球野心,王毅不折不扣地執行習近平的意志和忠於習近平的外交理念。譬如,王毅經常語帶戰狼味,不厭其煩地宣傳習近平「亞洲是亞洲人的」理念,美國不應在這個地區製造麻煩等等。但是,王毅並非一直就是戰狼。王毅在擔任中國駐日本大使和全權大使出使日本時,因為總是衣冠楚楚,溫文爾雅,而被稱作「紳士」,甚至有時很謙卑。有媒體這樣形容王毅,如果開會或會面時有人比他位階高,他總是低頭做筆記,「點頭如搗蒜」。後來當了外交部長,背負著習近平的指令,他就從「紳士」川劇變臉成了「戰狼」。這個轉變發生在習近平提醒中國外交官要「發揚鬥爭精神」之後,被批評為太溫順的外交部,也搖身一變成了張牙舞爪的戰狼部。其間,王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2019年外交部建部70周年之際,王毅在講話中不斷重複「鬥爭精神」的口號,獲得熱烈的掌聲。可以說,王毅從紳士到戰狼的轉變,承載著習近平的鬥爭使命和對世界領袖地位的渴求。

讓人好笑的是,王毅在讚美習近平,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讚美王毅,這位鄭大學者認為王毅 「是個有擔當、有思考、有執行能力、善於鬥爭的外交官。有些國家希望中國越軟越好,便批評王毅。但是非面前,要以爭取到多少國家利益為標準,而不是別人說好不好為標準。美國的利益怎麼爭取來的?俄羅斯的利益怎麼爭取來的?如果外交官軟趴趴的,who cares (誰理你呀)?西方希望中國是熊貓,不希望中國是龍,然而切記:熊貓只有觀賞價值。」只是,鄭大學者對王毅的讚美之詞,有幾分是出自真心,又有幾分是出自中共的大撒幣呢?

作者》龔與劍  參與1989年湖南益陽六四民運,後遭勞改2年。2012年組讀書會遭關切後來台。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奥運與政治 江旻憓為香港奪金「該支持嗎?」
才結束訪中 烏外長邀請王毅親臨基輔
【香港雜記】香港.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