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訪歐鎩羽而歸 凸顯中國不瞭解歐洲

中國外長王毅(右)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左),最近先後出訪歐洲,目的在改善後疫情時期與歐洲的關係,然而,王毅弄巧成拙,飽受批評。(合成圖)
中國外長王毅(右)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左),最近先後出訪歐洲,目的在改善後疫情時期與歐洲的關係,然而,王毅弄巧成拙,飽受批評。(合成圖)


中國外長王毅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最近先後出訪歐洲,目的在改善後疫情時期與歐洲的關係,然而,王毅弄巧成拙,飽受批評。學者分析,相關事件凸顯中國向來對歐洲缺乏瞭解,若不調整心態,要與歐洲發展長期的良好關係,恐難如願。#請聽以下專題報導#

王毅不當評論 引發歐洲憤怒

中國外長王毅與主管外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在8月底到9月初,先後到訪歐洲,除了改善後疫情時期與歐洲關係之外,也意圖在美中關係緊張下拉攏歐洲,同時也為9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的中歐視訊峰會鋪路。

許多分析家和媒體已經指岀,由於中國的戰狼外交、香港與新疆的人權狀況、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的隱瞞,早已讓歐洲人對中國多所不滿,加上王毅發表不恰當評論,更惹怒歐洲各國,並促使歐洲重新思考與中國的關係。

在王毅的不當發言中,有兩場最受詬病。包括他在挪威說,「中國堅決反對任何人利用諾貝爾和平獎干涉中國內政的企圖。」被西方人解讀為:中國威脅不要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香港抗議人士。另外,王毅在德國重批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s Vystrcil)訪問台灣,並警告說,「這將會付出沈重代價。」這項發言引發軒然大波。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就王、楊訪歐一事向法國廣播電台(RFI)指出,中國忽略了歐洲對民主自由的重視。法國世界報(Le Monde)在分析王、楊潔篪的歐洲之行時,也直接指出,中國針對歐盟發動的魅力外交以失敗告終。

中國對歐洲缺乏瞭解

羅馬尼亞亞太研究所(RISAP)副所長布琳札(Andrea Brinza)則在時事雜誌「外交家」(Diplomat)撰文分析,王毅的發言事件並不令人陌生,從北京的口罩外交,到中國有關疫情的不實報告,到中國審查所有歐盟27+1國大使聯名撰寫的文章,到施壓布魯塞爾(Brussels)淡化對中國不實報告的措詞等,這些都強化了如下的看法:「中國在瞭解歐盟及其原則與關切方面,都做得太少,因此常會碰觸到歐洲的禁忌。」

意圖結合中東歐 歐盟憂分化

2012年,中國與中東歐(CEE)16國建立「16+1合作」機制,2019年拉進希臘,形成「17+1」。2018年,中國又與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和波蘭的維西格勒集團(Visegrad Group, V4)組成V4+1。這個中歐集團在移民等議題上一直和布魯塞爾唱反調,中國卻讚揚他們是歐盟最具活力的一股力量。

這些前共黨中東歐國家與共黨強權中國連成一氣,令布魯塞爾拉起警報,因為歐盟並不想要任何新的「柏林圍牆」,也絕不希望俄羅斯以往在中東歐的影響力由中國取代,形成「新鐵幕」。但中國就是未能瞭解,對布魯塞爾來說,這個議題有多麼敏感、多麼重要。歐盟執委會在2019年將中國定位為「體制競爭對手」(systemic rival),嚴防中國對歐盟搞分化。

布琳札分析說,這些作為讓中國獲得少許利益,卻得罪了西歐和歐盟,而中國卻沒有認識到,一旦美中爆發衝突,這些國家根本不可能支持中國對抗美國,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可能遭俄羅斯威脅的陰影下,相當仰賴美國和北約組織(NATO)的安全屏障。最近中東歐地區全面反對華為及其5G行動,就是具體例證。

拉攏民粹派 踩到歐盟斷層線

此外,中國也極力拉攏歐洲的民粹勢力,或許認為新一代的歐洲民粹主義者願意跟中國交朋友,以抗衡歐洲集團。然而中國不明白,歐盟領導人除了擔心歐洲分裂之外,他們最大的麻煩就是這些民粹領袖。因為歐盟內部的主要斷層線,就位於歐盟的支持者和疑歐派之間,而疑歐派住往就是民粹派。

布琳札指出,中國的確從與民粹派的關係中獲取若干利益,然而,中國領導人卻沒有看到,只為短期利益就與民粹派或獨裁者結交,中國已失去歐洲重要大國的信任,甚至被視為對歐盟的威脅。

中國應調整對歐心態 發展長期關係

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在中國對歐洲的價值、心態、關切以及恐懼都不夠瞭解的情況下,如果不去培養此種瞭解,並整合到對歐洲的外交政策中,中國想要與歐洲國家發展健康、永續的長期關係,將會相當困難。

因此,類似最近中國最高級外交官員先後進行的訪問,對修復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系統性斷層,幫助不大;各方都已經看到,王毅號稱的善意訪問,到頭來還是弄得不歡而散。

#以上專題是由央廣編譯黃啟霖撰稿、播報,謝謝收聽 #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