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是海龜還是寶石?全球海龜種類及臺灣常見海龜介紹

當我們在服飾店裡挑選像大衣鈕扣、髮飾及鏡框等飾品時常會遇到一種黑褐色、乳白色交錯的斑斕色彩,名為「玳瑁色」。雖不如豹紋般狂野,卻有著特有的別緻古典且象徵著龜的長壽,深得當代中西方宮廷貴族、商賈所追捧,而這種「玳瑁色」便源自於海龜「玳瑁」本身。

玳瑁是什麼?

「玳瑁」可以指一種由角質與骨質構成的有機寶石,更可以說此寶石之名正是源自同名海龜的龜甲。玳瑁寶石的相對硬度雖接近「指甲」,但由於其高貴典雅的外貌,素有「海金」的美譽,在過去人類歷史中廣泛被用於工藝品製作,像是法國的音樂盒、帛琉的女人錢等。甚至在樂府雙壁之一的「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為他所愛慕的劉蘭芝寫下了名句「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刻畫出女人配戴玳瑁飾品的獨特姿色。

玳瑁龜殼製成的飾品在世界各地曾為熱門工藝品,背後其實是大量玳瑁海龜的犧牲。
玳瑁龜殼製成的飾品在世界各地曾為熱門工藝品,背後其實是大量玳瑁海龜的犧牲。

雖然「海金」之名在世界各地的一代人記憶裡佔有一席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其背後有大量玳瑁海龜的犧牲。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為世界海龜中的其中一種,在巴拿馬運河與蘇黎士運河尚未開通的過去,生活於熱帶海域的玳瑁因地理隔離所造成的基因阻隔而形成太平洋亞種(E. i. bissa)與大西洋亞種(E. i. Imbricata)的兩個亞種群,特徵為其鷹嘴及其色彩斑駁且具有鋸齒邊緣的龜甲

玳瑁的特徵為其鷹嘴及其色彩斑駁且具有鋸齒邊緣的龜甲。
玳瑁的特徵為其鷹嘴及其色彩斑駁且具有鋸齒邊緣的龜甲。

不過,玳瑁也因其美麗的龜甲而招來橫禍,如同大象、犀牛一樣被盜獵者盯上、取走身上重要的部位。如今玳瑁的不當獵捕狀況在世界雖然仍局部發生,但基於世界海龜保育意識抬頭,濫捕玳瑁的情形也逐漸獲得了關注並遭人撻伐。

全球與臺灣海域可見海龜種類簡介

海龜為海龜總科(Chelonioidea)的泛稱,其下現存有海龜科(Cheloniidae)和棱皮龜科(Dermochelyidae),共有7種海龜,包括玳瑁屬(Eretmochelys)的玳瑁(E. imbricata)、蠵龜屬(Chelonia)的綠蠵龜(C. mydas)、麗龜屬(Lepidochelys)的肯氏龜(L. kempii)與欖蠵龜(L. olivacea)、海龜屬(Caretta)的赤蠵龜(C. caretta)、平背龜屬(Natator)的平背龜(N. depressus)及唯一為棱皮龜科、棱皮龜屬(Dermochelys)的革龜(D. coriacea)。

現存的7種海龜普遍生活於能見度相對高的近海海域,除了可深潛的革龜外,多數海龜仍是以珊瑚礁生態系、海草床生態系為主要棲地。海龜多為機會主義者,會食用海草及藻類等,亦會捕食水母、海葵等無脊椎動物。

在印尼科莫多國家公園的珊瑚花園中優游的玳瑁海龜。
在印尼科莫多國家公園的珊瑚花園中優游的玳瑁海龜。

不過,在大部分海龜活動的珊瑚礁海域中常有海綿動物棲息,而海綿因含有二氧化矽(玻璃的成分)及鈣質骨針構造,造成捕食者進食不易,是大部分海龜拒而遠之的,唯獨玳瑁是能夠食用海綿的海龜,更是屈指可數能夠消化玻璃的動物

然而,目前各種海龜族群與玳瑁同樣受到過去人類捕殺、漁業作業干擾及棲地縮減等影響,除了平背龜因資料不足無法判定現況外,其他種類都已被列入IUCN紅色名錄中。革龜與欖蠵龜目前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綠蠵龜與赤蠵龜為瀕危(Endangered)物種;肯氏龜與玳瑁則是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種,可以見得海龜在世界上已是備受關注的「領航型」保育物種了。

臺灣周遭海域海龜現況簡介

全球現存7種海龜中,目前在臺灣及離島周圍海域可見到其中5種,包含了「玳瑁、綠蠵龜、欖蠵龜、赤蠵龜、革龜」

近年來,公民科學家逐漸在生物科學中應用,海龜研究部分已有當地人、觀光客等公民參與的「海龜點Turtle Spot Taiwan」平臺,民眾可在浮潛、水肺潛水等水下活動時透過海龜臉部辨識建置海龜的「Photo ID」資料庫,進而得知每個個體的今昔動向,甚至統計出臺灣周遭海域的各種類海龜數量。

結果顯示臺灣周遭海域海龜種類以綠蠵龜為主要物種,其次為玳瑁,但玳瑁主要出現在熱帶且珊瑚發育良好的離島(如蘭嶼及綠島),其他3種海龜則幾乎沒有民眾的回報紀錄,但在擱淺報告中仍有這些海龜的紀錄。

儘管在民眾的目擊紀錄中,屏東的小琉球可為世界海龜(綠蠵龜為主)密度最高的地區,但僅有少數海龜是定居於小琉球的,大部分海龜將小琉球當作重要的遷徙中繼站,填飽肚子後繼續下一趟旅程。然而,現今臺灣海域因為過度海岸開發、漁業干擾使海龜在臺灣周邊海岸產卵困難重重,目前臺灣周邊海域中僅剩極少數離島的海岸適合海龜產卵,包括蘭嶼、小琉球、澎湖望安、屏東墾丁、東沙群島、太平島等地。出生地對海龜而言是一生的羈絆,因雲遊四海的海龜終究會回到故鄉,假如沒有保護好這些海龜的產卵地,未來我們的海岸將只剩「過客」。

臺灣海龜生存的潛在危機:污染、海廢與棲地縮減

雖然在多媒體的海洋教育宣導下,現今臺灣大眾普遍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環保意識,了解到人為污染物及海洋廢棄物(包含吸管、塑膠袋、廢棄漁網等)對海龜的直接傷害,可以見得部分民眾與部分企業已參與了「減塑」的行動,減少吸管、塑膠袋等塑膠製品的使用並尋找替代品。

2017年綠色和平團隊與志工們在澎湖淨灘,將蒐集到的海廢排成海龜形狀,盼望能給海龜一個乾淨的家。
2017年綠色和平團隊與志工們在澎湖淨灘,將蒐集到的海廢排成海龜形狀,盼望能給海龜一個乾淨的家。

另外在浮潛、潛水等觀光活動中,政府也透過罰金之方式來減少民眾對海龜的直接傷害,藉以達到警示的效果。然而,除了受到污染物及海廢影響,仍須關注的還是海龜棲地縮減的問題。

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其中一個對海龜的影響即為棲地縮減,未來大規模的海平面上升對海龜等海洋爬蟲類所需要的陸域面積被壓縮,加上臺灣海岸線充斥著人工海堤,將會面臨海岸壓擠效應(coastal squeeze)。臺灣海岸廣設人工海堤本是為了減緩颱風等極端天氣所引起風暴潮對臨海人類活動範圍的影響,但長時間下來,對在海堤之外生活的海龜就不是這麼友善了。未來海平面上升加上風暴潮的影響,由於暴漲的海水受到海堤阻隔,反而會加速潮間帶的消失,嚴重影響下未來海龜及其他種類潮間帶的生物,在臺灣可能就沒有潮間帶能夠產卵了。

守護海龜的有效方式:海洋保護區

目前臺灣海洋保護區絕大部分是以漁業法設立,故以海域為主。除了漁業法以外的法規所設立的保護區則不見得全部都是海域,部分保護區有保護陸域環境,如受國家公園法保護的墾丁國家公園海岸、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的「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等。其中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便是守護海龜陸域活動環境的典範之一,但仍有改進、擴充的空間。

目前與海龜有直接相關的海洋保護區劃設問題包括保護區範圍缺乏生態系連結性、政府執法有效性不足及生態監測資料缺乏導致難以以科學實證決策

海龜活動範圍相當廣泛,但若針對海龜活動範圍劃設保護區並不實際。先不將海龜長途遷徙的範圍納入,海龜會在臺灣海岸的珊瑚礁與海草床活動,產卵時會選擇登陸並前往潮上帶,因此實際上海龜活動範圍橫跨海域及陸域環境。

海龜的活動範圍橫跨海域及陸域環境,產卵時會選擇登陸並前往潮上帶。
海龜的活動範圍橫跨海域及陸域環境,產卵時會選擇登陸並前往潮上帶。

在海洋生物中,許多諸如海龜的海洋動物會因為生活史階段不同而跨越多類型生態系,因此若要進行保護需要顧及該物種或類群特殊生長階段時的生態系,若以保護海龜為目標,劃設保護區則要因地制宜,現有法規中可參考野生動物保育法擬定「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棲地環境」,或是將海龜視為觀光資源以觀光發展條例進行保護區劃設等方式。

缺乏管理,海洋保護區將淪為「紙上保護區」

然而,劃設保護區固然重要,但每個劃設好的保護區若無進一步的管理那也將淪為「紙上保護區」。而保護區的問題勢必需要政府來接管進行執法,政府應該透過利害關係人(如漁民、觀光業者等)的參與,進行對違法人的有效監控。

保護區的劃設及管理並非一蹴而就,政府應積極整合海洋保護區相關法規,並將長期生態監測所得之實證融入整體海洋保護區的相關法令與政策,為檢討與改善管理(如人工海堤的調整等)的相關機制。

現今海龜個體的保育逐漸受到大眾重視,進而有「減塑」等海洋友善之運動推廣。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棲地保育的重要性,若沒有適宜的棲地供海龜覓食及產卵,那海龜也將會走入滅絕,而這部分正是政府等未來海洋保護區劃設者與管理者所需要重視的。

推動30%臺灣海洋保護區刻不容緩

擴大海洋保護區勢必為全球趨勢,也將會是經濟、生態雙贏解法。

綠色和平目前有兩大主要訴求:

  1. 海洋保育署盡速送出《海洋保育法》草案,加速推動海洋保育工作。

  2. 政府應與國際接軌,承諾於 2030 年以前保護 30% 的海洋。

邀請您加入連署,和我們一起加速政府送出海洋保育法草案,設立30%臺灣海洋保護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