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孟堅專欄】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與創傷心理學

每個恐怖主義肇事者都將自己視為受害者。這種情況不僅適用於經常與敵人競爭誰更受害的個別恐怖分子,也適用於恐怖組織和民族國家。恐怖主義是心理戰,因此需要基於心理的應對措施。研究創傷的人都知道「傷害別人會傷害別人」,這句格言對恐怖分子來說同樣適用。生活在存在焦慮狀態的人容易使他人失去人性。例如,哈馬斯稱以色列人為「異教徒」,而以色列國防部長約夫·加蘭特則將哈馬斯成員稱為「人畜」,雙方都稱其他人為「納粹」。這種非人性的語言讓人更容易克服對實施暴行的抑制。傑西卡·斯特恩和貝塞爾·范德科爾克 Jessica Stern and Bessel van der Kolk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與創傷心理學>(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and the Psychology of Trauma)分析「治療實踐的見解如何幫助建立和平」(How Insights From Therapeutic Practice Can Help Build Peace)
反應性暴力導致看似無休無止的流血循環
正如個人可以放棄正義的憤怒和不分青紅皂白的懲罰的衝動一樣,團體和國家也可以。但要做到這一點,領導人必須能夠跨越分裂的社區,在看似絕望的時刻提供希望,以壓倒人性化的報復衝動。他們必須明白,留下的創傷使以色列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容易受到反應性暴力的影響,從而導致看似無休無止的流血循環。
儘管恐怖分子很少實現其政治目標,但他們經常成功實現一個目標:迫使敵人做出過度反應。恐怖分子試圖引起不成比例的反應,希望贏得同情並使新一代受害青年變得激進。哈馬斯在10 月 7 日襲擊以色列時就體現了這一戰略,這在許多以色列人中引發了對大屠殺、大屠殺以及歐洲國家、埃及、伊朗、伊拉克和也門的驅逐造成的創傷的代際記憶。以色列對加薩的不分青紅皂白的報復性空襲造成數千人死亡,數十萬人流離失所,這讓巴勒斯坦人重新經歷了「nakba」(阿拉伯語,意思是「災難」),即巴勒斯坦人在建軍期間的暴力流離失所。1948 年 以色列建國。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現在都陷入了哈馬斯創造的陷阱:對死亡和絕望的創傷性擁抱,雙方都將自己視為受害者,感到正義的憤怒,並渴望報復,這是可以理解的。爭取全球同情。
擊敗九頭蛇
以色列現在採取有限反應已經為時已晚。據加薩衛生部稱,以色列已殺害超過15,000人,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婦女和兒童。以色列與哈馬斯戰爭的直接受害者和倖存的兒童將長期感受到其代價,他們不斷發展的思想將因遭受可怕的暴力和失去親人而永遠受到影響。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來說都是如此。 停火不僅有道德上的理由,也有戰略上的理由,它源自於創傷心理學的見解。
經歷過恐怖主義的人民自然會團結在他們的民族、部落或宗教認同周圍,並要求他們的領導人進行報復。但大規模的報復很少奏效。事實上,通常情況下,對恐怖主義的過度反應會滋生更多的恐怖攻擊。例如,1986年,恐怖分子在利比亞政府的授意下,轟炸了德國一家深受美國軍人歡迎的夜總會,造成三人死亡、200多人受傷。作為報復,美國在針對利比亞的轟炸行動中造成數十人死亡。軍事設施和利比亞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的住所成為攻擊目標。根據政治學家史蒂芬柯林斯的一項研究,美國的報復性襲擊導致死亡人數增加了四倍:在美國做出反應後的四年內,利比亞支持的恐怖分子殺害了599 人,而此前四年的死亡人數為136 人。
大多數革命由政府的愚蠢和殘暴引起的
面對國家的侵略性鎮壓,愛爾蘭共和軍也同樣蓬勃發展。1968 年,愛爾蘭共和軍似乎已經走到了最後一步,但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它成長為西方資金最充足的恐怖組織。1969年,天主教徒因北愛爾蘭佔多數的新教徒猖獗的歧視而發生騷亂。這次起義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愛爾蘭共和軍煽動的。在接下來的四年裡,新教極端分子將約 6,000 名天主教徒趕出了家園,這是當時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種族清洗事件。流離失所增加了對愛爾蘭共和軍事業的支持。恐怖主義研究員安德魯·西爾克表示,「愛爾蘭共和軍本身就努力激怒不幸的安全部隊採取嚴厲措施,因為他們非常清楚這樣做會在支持和招募人員方面獲得好處。」 例如,1970 年,當該組織在貝爾法斯特的巴利墨菲社區挑起騷亂時,安全部隊廣泛使用催淚瓦斯作為回應,疏遠了該地區的天主教徒。西爾克指出,安全部隊「缺乏贏得宣傳戰所需的克制」。正如愛爾蘭共和軍領導人肖恩·麥克斯蒂奧芬(Seán MacStiofáin) 在1975 年所寫的那樣,「大多數革命首先並不是由革命者引起的,而是由政府的愚蠢和殘暴引起的。 」他是對的。由於如此積極的反應,英國軍隊和北愛爾蘭警方陷入了愛爾蘭共和軍設下的陷阱。
讓巴勒斯坦年輕人死去來實施自殺式爆炸
各國政府繼續陷入類似的陷阱。學術界常將恐怖組織比喻為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每當國家試圖砍掉九頭蛇的頭時,就會有另外兩個頭重新長出來。20 多年前,哈馬斯創始人兼高級成員伊斯梅爾·阿布·沙納布 (Ismail Abu Shanab) 告訴我們其中一位傑西卡·斯特恩 ( Jessica Stern),針對以色列的恐怖主義鬥爭的「天才」在於,它源自於以色列的「暴行」。如果以色列加強對哈馬斯的打擊力度,只會為哈馬斯和其他巴勒斯坦恐怖組織注入活力,並有可能將真主黨、黎巴嫩激進組織甚至伊朗捲入衝突。
哈馬斯領導人一直願意讓巴勒斯坦年輕人死去來實施自殺式爆炸。1996年,以色列安全部門用一部裝有誘殺裝置的行動電話殺死了哈馬斯頂級炸彈製造者葉海亞·阿亞什(Yahya Ayyash)。隨後,他的副手哈桑·薩拉梅組織了以色列迄今為止最致命的一系列自殺式爆炸事件,造成 60 多人死亡。薩拉梅解釋說,他對在襲擊中喪生的巴勒斯坦年輕人的生命沒有任何悔恨,他說:「發生在巴勒斯坦人民身上的可怕事情比感到抱歉或內疚要嚴重得多、強烈得多。」 在 2000 年開始的第二次起義期間,自殺性爆炸事件再次激增。巴勒斯坦恐怖攻擊在接下來的五年內估計造成 1,000 名以色列人死亡,而以色列人也因此殺害了估計 3,000 名巴勒斯坦人。(目前尚不清楚雙方有多少平民。)同樣為了回應第二次起義,以色列在與約旦河西岸的邊境建造了一堵看似堅不可摧的隔離牆,這引起了國際法院和聯合國的譴責孤立巴勒斯坦人,導致指責以色列建立了一個類似白人至上主義南非的種族隔離國家。
恐怖主義是心理戰,因此需要基於心理的應對措施。
哈馬斯不僅願意犧牲個別自殺式炸彈襲擊者的生命,而且願意犧牲成千上萬平民的生命。 哈馬斯公開預測,10月7日的攻擊最終將導致無數巴勒斯坦人死亡。哈馬斯高級官員哈利勒·哈亞 (Khalil al-Hayya) 去年 11 月告訴《紐約時報》 ,該組織知道對其襲擊的反應「將會很大」。哈馬斯迫切希望打破現狀,將巴勒斯坦問題重新推上世界舞台。
許多分析家警告稱,在以色列歷史上最右翼的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政府的領導下,暴力將會爆發。4 月,邁克爾·巴尼特、內森·布朗、馬克·林奇和希布利·特爾哈米在《外交事務》上指出,「隨著巴勒斯坦人被困在這個不斷擴大的合法壓迫和以色列侵犯體系中,大規模暴力對抗的風險與日俱增。 」 10 月 7 日的襲擊既可怕又可預見。
如果巴勒斯坦領導人選擇非暴力抵抗而不是恐怖主義,巴勒斯坦人的利益將會得到更好的滿足。歷史學家拉希德·哈利迪指出,儘管猶太人與聖地有著「無可置疑的聯繫」,但「以色列是作為歐洲定居者的殖民計畫而建立的。」 儘管所有原住民——無論是阿爾及利亞人、愛爾蘭人還是美洲原住民——都抵制殖民統治,但巴勒斯坦人的鬥爭因迫害猶太人的歷史而變得複雜。由於這段歷史,武裝抵抗似乎在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中特別適得其反,儘管它在其他一些反殖民戰爭中發揮了作用。正如學者愛德華·賽義德所說,巴勒斯坦人是「受害者中的受害者,難民中的難民」。」
非暴力往往是最有效的抵抗手段
一般來說,非暴力往往是最有效的抵抗手段。根據政治學家 Erica Chenoweth 和 Maria Stephan 的研究,1900 年至 2006 年間,非暴力抵抗運動實現其既定目標的可能性是暴力抵抗運動的兩倍。但只有巴勒斯坦人拒絕暴力而支持非暴力抗議, 以色列允許巴勒斯坦人非暴力抗議,這樣的策略才能發揮作用。以結束南非種族隔離政權的政黨非洲人國民大會為例。非國大基本上沒有針對平民實施恐怖主義。受到聖雄甘地在印度非暴力抵抗的啟發,該運動與這樣一種認識密切相關:一個在流血中誕生的國家將陷入種族暴力的無休止循環。正如記者彼得·貝納特(Peter Beinart)所說,「它拒絕恐嚇和傷害南非白人,因為它並沒有試圖迫使他們離開。我試圖讓他們接受多種族民主的願景。」 與非國大不同,哈馬斯沒有多民族國家的願景,因此對非暴力抵抗缺乏興趣。根據其成立文件,該組織的目標是摧毀以色列、消滅猶太人並建立一個神權國家。以色列現任右翼政府似乎也對建立一個為以色列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提供平等權利的多民族國家不感興趣,保證了持續的衝突。
經歷長期的恐懼時,大腦會很快發現危險
為了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利益,哈馬斯需要被迫下台。但透過大規模轟炸行動消滅該組織的代價太高了。政府打擊恐怖活動的最佳方式是避免殺害平民,否則,受害循環只會滋長更多恐怖分子。打破暴力的世代循環需要以色列採取謹慎避免平民傷亡的做法。來自外國政府的壓力也會有所幫助。例如,美國應該要求保護平民作為向以色列運送武器的條件,並應該拒絕向居住在非法定居點的以色列人發放簽證。
當人們經歷長期的恐懼時,他們的大腦會很快發現危險,即使是輕微的挑釁也會做出強烈的反應。共同的創傷在倖存者之間建立了牢固的聯繫。它也導致「我們與他們」的取向,外在世界(通常是合理的)被認為是敵對的,只有屬於同一部落、宗教或種族的人才被認為值得信任和忠誠。在恐懼中長大,無論是由家庭暴力還是政治暴力引起的,都會在心智、大腦和身份的發展中留下深刻的痕跡:發現和應對威脅成為首要任務,但代價是培養工作和娛樂的能力。要打破創傷的世代循環,首先需要停止暴力,並對遭受創傷的人培養同理心。
哀悼、互惠與和解是極其複雜和費力的過程
人們抱有一線希望,認為外部勢力現在將找到一種方法來幫助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達成解決方案——無論是像《奧斯陸協議》所設想的那樣建立兩個國家,還是涉及兩個國家。像歐盟這樣的聯盟,這個想法得到了新一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和平締造者的支持;或一個對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享有平等權利的單一國家。無論接下來發生什麼,重要的是要記住,在受到傷害後,仇恨可以極大地激發能量,而哀悼、互惠與和解是極其複雜和費力的過程。但它們是打破暴力代際傳遞的唯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