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收購了波士頓動力,就造了這樣一輛「積木車」?

「不務正業」的現代又來秀肌肉了,這一次他們推出的是一輛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移動平台,猛一看我還以為是純電平台的縮小版,又或許它的靈感正來源於此。

以後出門逛街,帶上它

其實這是現代造的一款四輪機器人,MobED (Mobile Eccentric Droid)。

它的主體是一個扁平的矩形平台,可在其上放置各種工具,另有四個 12 英吋的充氣輪胎。每個輪胎都配備了三個電機,可以獨立控制。

借助這些電機和復雜的懸掛系統,MobED 能夠以非凡的精度和穩定性調整平台的角度和行進路線,即使在不平坦的表面或坡道上行駛時,也能保持極度的平衡。

為了展現這一特性,現代在片頭位置就給 MobED 設計了「背著香檳塔上坡」的吸睛戲碼,有種成龍電影的感覺。

目前,該設備可以自主或遠程操作,設計用於搬運物體,但最終它可以用於「搬運」人。

在演示視頻中,MobED 可以通過安裝拓展配件變成嬰兒車、移動顯示屏。據悉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還將其當作攝影雲台,拍攝長時間的跟蹤鏡頭。

現代汽車集團機器人實驗室負責人 Dong Jin Hyun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我們開發了 MobED 平台,以克服現有室內引導和服務機器人的侷限性,同時通過升級平台的整體機動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它在城市中的實用度。我們也好奇著,MobED 的潛在用戶將如何擴大他們對平台的需求和功能。

該機器人的最高時速為 30 公裡/小時,內置 2kWh 的電池,充滿可支撐 MobED 行駛四個小時。

不過它究竟是如何實現自主行進?這還是個謎,在新聞稿中,現代沒有提到任何跟傳感器相關的內容,也未說明它是否具備自動駕駛能力,但就從演示視頻中看來,MobED 具有頗高的實用性。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造車很厲害的現代公司,其實在機器人領域早有造詣,畢竟在製造工藝上,造車跟造機器人有蠻多相通之處。

此前現代也推出過許多機器人概念產品,譬如專為外星環境打造的 Tiger X-1,它擁有一副酷似火星車一樣的外觀,因為他們的製作理念非常相近,都是為極端環境而造,突出一個耐造和輕便。它沒有座艙,而是利用模塊化設計幫助人類背負和攜帶工具,在難以行進的地形中穿梭。

人可以去到的地方,它可以去到;人去不到的地方,派它去到。正是有著一顆躁動的心,現代不僅專門成立了一個專門負責機器人技術的部門 New Horizons 工作室,而且在今年年初,以 11 億美元的價格,從日本軟銀手中收購了波士頓動力 80% 的股份。

現在看來,機器人是未來製造業的香餑餑,現代放長線投入這一產業,也算是未雨綢繆了。

不那麼全能的機器人,利大於弊

之所以說機器人是香餑餑,看看這幾年產業升級的新聞便可感知到。貝恩咨詢公司 (Bain & Company) 於 2018 年發布了一份《勞工 2030》的報告,其中提到了在本世紀 20 年代,在自動化浪潮影響下,當前工作崗位會減少 20-25%。

▲ 圖片來源:Bain.com

如今我們已然活在了本世紀 20 年代初,在 2020 年的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在崗人數驟減。

事實是工人少了,但崗位還在,而且在病毒陰雲籠罩之下,這種情況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扭轉,但生活還將繼續,於是在製造業方面,自動化進程加速推進。現實不完全是《勞工 2030》所說的那樣,不過自動化浪潮確實不可逆。

MobED 所提出的模塊化設計對整個機器人領域都有借鑑的價值,然而這種設計並非現代首創,類似移動平台機器人早已廣泛應用於物流行業。

這類機器人大多出現在物流倉儲端,由移動車體和載物托盤等部件組成,它們穿梭於倉儲架之間,跟機械臂配合著,進行取貨、調配、短途運輸等任務,搬運效率往往是人的 3-4 倍。還有一些機器人會在原本的移動車體基礎上,添加掃碼器、相機等視覺識別設備,用來統計貨品,向後台發送補貨通知。

這些原本都是人的工作,而現在被這種硅基生物所取代,這是壞事嗎?對那些被下崗的個體而言,這當然是一個沉重的壞消息,但站在社會進程去看,這又是無可避免的事,難論其是好是壞。

不過目前看來機器人能做的工作,還是一些粗活,全自動化還遠未成熟,面對一些精細活,人的優勢還在。

機器人未必要像人

近幾年看來,機器人開發工作方向,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簡單地說便是將重心從人形轉向非人。大概還是十年前,我們看到的關於機器人的新聞,配圖基本上都是人形的跳舞機器人,他們的用途大多只為娛樂大眾

而近期出現在我們視野當中的人形機器人,主要還是實現著治癒人類的功能,不管是迪士尼的 Groot 還是機器人護士 Grace,內核都是娛樂和情感療愈。

▲ 護理機器人 Grace,圖片來源:Evening Standard

而波士頓動力的 Altas 有著非常強的靈活性,憑借強大的平衡能力,他甚至學會了跑酷,但依舊是娛樂性大於實用性。

而機器人世界的另一端,非人形機器人的正蓬勃發展,並早已投身到服務人類的工作當中。除前面提到的 Mobed 和各類倉儲機器人,還有拆彈機器人、霧化消毒機器人、掃地機器人。

它們的外觀跟人大相徑庭,但卻因此變得更實用,以往人們總想將機器人造成人類的模樣,然而受限於形態,很多功能無法實現。

如今轉變一下思路,機器人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實用。我們習慣把「Robot」一詞翻譯成機器人,然而機器人未必要像人。

開發人員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讓機器人有了更豐富的形態,從設計伊始就想好了功能性,然後再考慮對應的最佳形態,這成了當前機器人領域的主流開發邏輯,似乎這樣也更為合理。

然而隨著傳感器、視覺識別、材料學、力學等技術的發展,機器人的設計方向或許會再次向人形靠攏。 畢竟這個現代社會是人類建設的,我們所使用的機械、設施、工具等,都是按照人類的習慣而設計,機器人也不能免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PPSO”(ID:appsolution),作者:王志劭,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