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季刊】冰藏客家味 義順製冰廠

義順製冰廠第三代老闆陳智弘從小就學著製作冰棒。
義順製冰廠第三代老闆陳智弘從小就學著製作冰棒。

義順製冰廠是「巷仔內」的冰品老店。最初,第一代老闆陳濱海不捨砂糖久放潮濕,嘗試製成冰棒販售;近百年過去,它反而靠冰棒賣出名號。

義順製冰廠位於新竹新埔老街,早期有戲院、茶室、撞球間、青果市場。隨著老街沒落,經營出現瓶頸。但第三代陳智弘不死心,將客家桔醬入冰,靠著酸中帶甜的客家滋味救活了老店。

很難不用「陽春」兩字形容新竹新埔成功老街上的義順製冰廠。幾根冷凍管、幾座冰槽,加上牆上木製老招牌,走入店裡,很容易就有搭上時光機回到3、40年前的錯覺。

翻轉 靠桔醬冰棒翻身

眼前的義順製冰廠老闆陳智弘忙得不可開交,他說:「不趕工不行,附近一些學校和活動訂了冰棒,我們得中午前送到。」他先是用大匙將黃澄色汁液舀入製冰模具,接著催促助手:「快插上冰棍,快結凍了。」好不容易告一段落,他遞過一枝冰棒;我咬了一口,甜中帶酸的滋味立刻在口中蔓延開來,入喉前還有股淡淡苦澀。

客家桔醬冰棒(右)是義順獨特的招牌商品。
客家桔醬冰棒(右)是義順獨特的招牌商品。

緣起 久放砂糖再利用

陳智弘笑得有點得意:「吃過客家桔醬吧?」這冰棒是用客家桔醬製成?他點點頭:「我們店所在的老街沒落了,如果沒有自家特色,如何生存?」他也不藏私,大方透露冰棒是用客家婆婆媽媽擅長製作的桔醬為靈感,製作時連同桔皮打泥熬煮,所以冰棒吃來有果肉的酸甜味,以及果皮的顆粒感和微微苦澀。

義順店裡也販售自家製作的客家桔醬。
義順店裡也販售自家製作的客家桔醬。

時間拉回日治時期,當時義順只是一家雜貨店,卻因砂糖是民生配給品,相較其他產品不易販售,常常放到潮濕,逼得第一代老闆陳濱海不得不想辦法「再利用」,買來冷媒機做冰棒放在店內一角販售。

「客家人節儉,阿公都是就地取材,光復前最招牌的產品除了砂糖煮水製成的清冰,另外就是拿雜貨店現有的蜜餞、楊桃乾、綠豆、花生做成四果冰棒,以及吃不完的糯米熬糖,煮成米糕冰棒。」陳智弘記得阿公說過,店裡冰品從只賣給雜貨店客人,到後來有小販來批貨,生意最好時每天得生產上千枝冰棒才夠賣。

早年的小販用腳踏車載著義順冰棒,赴學生活動現場販售。(陳智弘提供)
早年的小販用腳踏車載著義順冰棒,赴學生活動現場販售。(陳智弘提供)

對不少老新埔人來說,成功老街從日治時期就是最熱鬧的地方,街上不僅有戲院、中美茶室、撞球間,1976年新竹青果合作社遷入之後,更帶進大量運貨車潮和交易人潮。

陳智弘的父母,第二代陳煥爐、陳楊貴茶接手時,也是青果合作社交易規模最興盛的年代,雜貨店附設的冰店因應增加以水果、雜糧為材料的冰棒品項,例如百香果、鳳梨、芋頭、花生等,同時也賣剉冰、水果盤、綿綿冰。

風光 全盛日賣數千枝

「我和哥哥們放學後,都要幫忙做冰,每完成一批,立刻有小販搶著批走。」為了滿足小販和現場客人,店內製冰機24小時運轉,生產數量也從過去一天上千枝,增加到數千枝。

陳智弘指指對街的中美茶室,訴說起老街當年勇,「別看那間小屋不起眼,它可是目前全台少數領有營業執照的百年茶室。」當時一些運蔬果的貨車司機下班後會先到店裡吃冰,再去茶室尋歡;茶室小姐陪客人「出場」的行程,也常是走幾步路過來吃冰或水果盤。

不少新埔人都是吃義順的冰棒長大。
不少新埔人都是吃義順的冰棒長大。

式微 跟老街一起沒落

靠老街人潮興起,自然隨老街沒落而跌入谷底。陳家人長年在茶室旁做生意,原以為日子會在喧囂的社會寫實劇中繼續,沒想到因為各鄉鎮農產市場陸續崛起,青果合作社式微,整條老街的人氣瞬間被抽空。

義順製冰廠所在的成功老街已經沒落許久。
義順製冰廠所在的成功老街已經沒落許久。

那幾年,戲院關了,茶室客人也少掉一大半。「冰果室的生意越來越難維持,媽媽索性收掉內用座位,只留冰棒和綿綿冰外賣。」看著媽媽年紀越來越大,陳智弘索性辭去遠東紡織廠的工作返家接班,「爸爸過世之後,製冰的工作對媽媽負擔太重了,總要有人回家幫媽媽!」

再起 傳承客家老風味

陳智弘陪著母親苦撐多年,終於等到新埔的柿餅、粄條觀光潮,許多電視媒體、部落客網紅來到新埔,都會特地來到這間老店。陳智弘搔搔頭說:「我既不認識媒體人,更不熟悉網路紅人,可能是新埔人都會提到義順,所以外地人開始知道我們的存在!」

木製的招牌,遠從第一代開雜貨店的時代就掛在店裡。
木製的招牌,遠從第一代開雜貨店的時代就掛在店裡。

客家小鎮的6月已有夏天的氣味,來到老冰店買冰棒的遊客變多了。問陳智弘,隨著天氣變熱,生意也會變好吧?他卻笑說:「看過老街的興衰,就能體會人生起落皆由老天安排。」人生對他來說,就像桔醬冰棒的滋味,入口後有酸甜也有苦澀;對現在的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賺更多錢,而是讓更多人透過冰棒,了解新埔老街的歷史和客家的滋味。

義順製冰廠

  • 地址:新竹縣新埔鎮成功街99號

  • 營業時間:週一至週日10:00–17:00

  • 電話號碼:03-588-2143

更多鏡週刊報導
【理財季刊】政治紛擾無礙資金行情 台灣價值迎接遲來正義
【理財季刊】改革發酵半導體復活 熱錢力拱日股攻高
【理財季刊】全球國防預算狂飆 3檔美國軍工股ETF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