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薩紀錄片到台科大】AI浪潮下的極權政府,事實查核守得住新聞自由嗎?

記者陳楨貽/報導

圖說: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獨家取得版權的的瑞薩紀錄片《A Thousand Cuts》,11月8日於台科大舉辦映後座談。映後邀請專利所教授李姿儀(左)、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中)、《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右)進行映後對談及分享。(攝影:朱萬澤/楊宗翰)

圖說:台科大專利所教授李姿儀映前導讀,呼籲大家重視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攝影:朱萬澤/楊宗翰)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於11月8日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播映紀錄片《A Thousand Cuts》,並舉行映後座談。該片記錄了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與她創辦的新聞機構《Rappler》如何在假訊息氾濫與極權打壓下奮力守護新聞自由。現場近50人,除台科大,亦有來自師大、臺大的師生參與。映後座談會由台科大助理教授李姿儀主持,邀請《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和基金會董事黃兆徽進行討論,觀眾提問相當踴躍。

公民社會如何對抗極權?新聞自由如何死守?

劉致昕分享了菲律賓公民社會的特殊性。由於其英語能力強且獲得國際支持,菲律賓的公民社會發展迅速,卻在網路社群快速崛起後遇到新挑戰。由於許多民眾僅了解社群平台,對網路背後的運作和演算法缺乏認識,無法有效辨別假訊息。儘管面臨困難,菲律賓的民間團體仍積極舉辦媒體素養工作坊,提升資訊判別能力。劉致昕強調,即使媒體獨立發展受到局限,但菲律賓的公民力量有助於提升社會反思,避免淪為極權掌控的工具。但偶爾仍有氣餒之時,「片子沒有拍到的是,他們(公民團體)好像努力錯了方向,選舉結果讓他們失望。到頭來還是自己的人在玩。無法滿足喜歡唱歌跳舞的選民,追不上網紅。」

黃兆徽表示,紀錄片提醒人們新聞自由的重要性。如果政府權力不受監督,真相可能被扭曲,甚至被貼上「假新聞」標籤,進而抹殺異見。她指出,新聞自由是民主的基石,媒體需發揮監督力量,確保公眾知情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她強調,如果媒體失去獨立性,社會將難以進行有效對話,讓民主逐漸衰弱。

圖說:《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提及,紀錄片的故事並不僅侷限於菲國,亦如實發生在台灣社會。 (攝影:朱萬澤/楊宗翰)

使用AI過濾資訊的同時,不被資訊戰帶風向?

在AI發展迅速的時代,黃兆徽指出AI生成的假訊息更加泛濫,但若合理利用AI技術,也能幫助過濾不實資訊。然而,單靠事實查核基金會難以全面遏制假訊息擴散,因此更需提升公眾媒體素養,學會獨立思考與分辨。劉致昕表示,面對AI對認知的影響,保持警覺和強化辨識真相的能力尤為重要。

在提問環節,一位觀眾提到過往美國選舉中的資訊操作「劍橋分析事件」,並詢問如何突破個人偏見以辨識資訊真偽。劉致昕建議保持對數據的慎重態度,必須認識到:即使科技能大量分析數據,仍無法完全掌控人類認知。他認為主動查證是避免被誤導的關鍵;黃兆徽則提醒,AI偵測能協助識別資訊操控,但民眾應了解真相與認知操作間的微妙關係,進一步強調媒體與AI素養的重要性。

圖說: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分享道,AI是一把雙面刃,還是要建立媒體素養,判斷假訊息真偽與學習真實資訊獲得管道。(攝影:朱萬澤/楊宗翰)

面對「闢謠地獄」,堅持查核價值

映後討論中,觀眾分享了面對大量假訊息的疲憊感。黃兆徽表示,雖然查核過程漫長且困難,但仍具重要意義。AI雖能幫助過濾假訊息,但面對海量資訊,公眾仍需獨立思考、持續學習。劉致昕則鼓勵大眾應善用數位工具,並珍惜實體交流的機會,以增強理解真實資訊的能力。李姿儀老師分享道,新一代在運用數位工具更具優勢,並建議妥善利用與多嘗試實體交流。老師認為實體互動不僅能增進對真實的理解,也可促進掌握事實的能力。

圖說:李姿儀老師分享,新一代在運用數位工具更具優勢,並建議妥善利用與多嘗試實體交流。(攝影:朱萬澤/楊宗翰)

 

《A Thousand Cuts》瑞薩紀錄片公益放映巡迴起跑

透過瑞薩紀錄片,我們理解了新聞自由的珍貴與重要性。在民主社會中,為了守護真相,調查報導和事實查核尤為重要。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推出「公益巡迴播映計畫」,提供免費放映場次,歡迎各大專院校、高中、社區大學,以此規劃媒體素養相關課程,提案申請到校播映,以偏鄉學校優先。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瑞薩專區:https://tfc-taiwan.org.tw/topic/6647

❤️「看電影護真相」公益播映申請: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