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精進空品以世衛為目標 攜手地方縣市加速改善

記者吳典叡/專題報導

為改善空氣品質,環境部日前預告修正「空氣品質標準」草案,將加嚴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值將由現行每立方公尺15微克加嚴至12微克,是全東亞最嚴標準,預計119年達成。此次修正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皆已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最嚴格標準;PM10及PM2.5也較日韓、香港及中國大陸嚴格。草案預計9月公告上路。同時,將積極推動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結合9大部會跨域治理、聯合中南部縣市管制量能,共同加速改善步伐。

環境部自105年起,陸續推動各項空污改善工作。以細懸浮微粒(PM2.5)為例,全國年平均值已由105年20 µg/m3,下降至112年13.7 µg/m3,改善率達32%,也達到PM2.5空氣品質標準15 µg/m3。為了持續精進空品,提出空氣污染防制第二期方案經行政院核定,於4月29日預告修訂加嚴空氣品質標準,將搭配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採取穩健步伐逐步改善。目前已著手檢討分階段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空氣品質目標,納入後續修訂參考。

以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113年至116年)為例,目標設定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於116年達成13 微克/立方公尺;

為結合淨零排放路徑的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等,搭配綠運輸及循環經濟推動改善,環境部等九大部會、國營事業等預計投入約新臺幣766億元執行該方案,打破傳統固定源等面向思考,改以專案管理方式。

其中,由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精進行業減量技術、車輛及機具全盤掌握、建構跨部會專案管理、區域開發重點監控、特定季節強化應變、2050淨零共利減污、經濟誘因推動減量、綜合管理及輔助工具」等八大面向37項管制策略,同時連結2050淨零共利減污,掌握減碳可能的減污效果,預期於116年可減少約15.5萬公噸的空氣污染物排放,若加計第一期方案減量,預計空氣污染物排放量相較108年可削減約3成5。

環境部表示,中南部地區空氣品質相較北部及東部確實較為嚴峻,由於中南部在秋冬時期東北季風吹拂下,受中央山脈阻擋,使該區域為背風區,風速減弱較容易產生污染物擴散不良情形,因此,已於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113年~116年)中,特別著重中南部污染改善,針對主要排放源電力業、石化業、車輛機具、露天燃燒等推動全方位改善策略,預期該區域的空污排放減量將占全國7成3,以加速空品改善。

第二期空氣污染防制方案(113年至116年)為例,搭配綠運輸及循環經濟推動改善,環境部等九大部會、國營事業等,預計投入約新臺幣766億元執行。(環境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