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3新做法因應空品不良 AQI預警改採每小時濃度
秋冬空氣品質不良季節來臨,環境部今天(30日)宣布空品不良應變3項新做法,透過上下風處空品區共同應變、針對污染物類型精準應變,以及空氣品質指標(AQI)預警改採每小時濃度,將可讓民眾提前至少2至4小時防護,降低空品不良對健康的危害。
台灣地區秋冬季節受氣象因素影響,容易出現擴散條件差的情形,常發生空氣品質不良。環境部30日邀集各地方政府環保單位舉辦「113年度秋冬季節空品不良應變啟動會議」,提出「建置區域聯防」、「落實精準應變」、「強化受體防護」3項應變新做法。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過去空氣品質指標(AQI)是以較長時間平均濃度計算,當AQI達預警等級時,民眾已暴露多時,未能提早防護,因此,環境部提出「強化受體防護」的創新做法,即時揭露每小時濃度,民眾透過空品監測網站或環境即時通APP可隨時掌握最新空品,將可提前至少2至4小時預警時間。他說:『(原音)我們過去AQI是一天的,那我們現在第一個是新增一個小時值出來,所以民眾通報的時間點會比現在來看的話,會提早大概是2個小時,如果小時值可以4個小時,我們也就是提早4個小時前就可以知道這樣的結果,這個比我們有時候AQI PM2.5已經紅色了,我們的感受到已經是很嚴重了,可是還是還沒有變顏色、變燈號,所以基本上這個是可以提高我們的一個做法。』
至於建置區域聯防,是在東北風、高壓出海、高壓迴流等特定天氣形態下空品不良時,上風處空品區也會同步啟動應變;例如預報明日中部空品區空品不良,空氣品質指標(AQI)大於100,且天氣型態為東北季風,此時除中部空品區啟動應變外,上風處的竹苗空品區也須同步啟動應變措施,與過去僅有預警的空品區自行應變不同。
此外,近年空品不良指標污染物也逐漸由細懸浮微粒(PM2.5)轉為臭氧(O3),「落實精準應變」是指各縣市執行應變作為時,應針對不同污染物採行不同應變措施,如發生粒狀污染物空品不良,將管制超過500處的一級公共工程、七大商港、露天燃燒熱區等;若發生臭氧空品不良時,則要求大型高臭氧生成潛勢製程的2千家工廠配合應變、大型連鎖餐飲業強化污染防治,以及加油站檢視油氣回收設施等,精準強化應變作為。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借鏡巴黎奧運 環境部啟動綠色體育賽事
環境部偕歐洲經貿辦新北淨灘 清理逾450公斤垃圾
環境部:自願碳足跡管理辦法 最快9月底前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