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管署導入E-tracking「化被動為主動」減少重大污染發生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右三)主持記者會,說明該署導入E-tracking 並運用AI及大數據分析,確實有助於提升環境執法效率。(記者王先國攝)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右三)主持記者會,說明該署導入E-tracking 並運用AI及大數據分析,確實有助於提升環境執法效率。(記者王先國攝)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右三)主持記者會,說明該署導入E-tracking 並運用AI及大數據分析,確實有助於提升環境執法效率。(記者王先國攝)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於今(廿)日表示,為了提升環境執法效率、有效處理環境污染問題,該署自去年九月導入E-tracking環境追蹤分析數位科技工具,結合物聯網、AI辨識及大數據資料分析等,透過分析結果及時發現可疑污染源,在還未擴大損害前立即處理,「化被動為主動」即時處理污染問題,減少重大污染事件發生確實有效。環管署並已爭取到行政院核定一一五年至一二一年六年計畫,共十五億元經費,將於全台各縣市及金、馬、澎,共建置遠端監控網絡(空、水、廢污染之高風險區域,如工業區、非法棄置熱區等)共一千個點之污染熱點電子智慧圍籬系統,其中環管署將架設四百個點,各縣市合計架設六百個點,如有異常情形將自動告警通報。

顏署長指出,近年公害污染陳情受理件數每年平均廿七萬件,平均每二分鐘就受理一件陳情案。除了陳情件數居高不下及環境稽查人力有限外,近年環保犯罪日新月異,各種取巧手法日趨複雜,使得稽查人員在調查污染來源及查核蒐證上更加困難。為了解決執法上的困難,環管署引進E-tracking工具,運用已建置的環境執法資訊系統,進行數位應用及轉型,以投入最少人力、時間、物力進行查核之高效率執法方式,發展視覺化分析工具,掌握污染陳情熱區;架設車牌AI辨識系統,即時告警疑似非法棄置車輛;以及整合列管事業資料於單一系統,運用資料分析勾稽可疑違規事業。

在導入成效方面,環境管理署統計,公害污染陳情受理件數自110年27萬9383件,下降至112年26萬4315件,減少1.5萬件。此外,在有限的稽查人力下,平均每位稽查員裁處件數及罰鍰金額皆逐年提升,統計110年至112年,人均裁處件數從98件上升至188件,人均裁處罰鍰從新臺幣65.7萬上升至新臺幣79.9萬;另統計新增車牌AI辨識系統遠端執法工具後,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第卅一條第一項第三款規定,即時追蹤系統未維持正常運作之事業廢棄物清運機具,112年及113年第一季裁處件數從廿八件上升至八十三件,顯見達到精準執法效果,有效提升稽查效率。

環境管理署表示,導入E-tracking是為了將過去管末污染查核,轉變為預防管理,從源頭減少環境污染,在污染預防及環境執法上,環境管理署將全年無休持續執行。環境管理署並呼籲,業者切勿心存僥倖、以身試法。若民眾發現環境污染情事,除了可利用0800-066666 公害陳情免付費專線外,亦可透過公害陳情網路受理系統或使用手機公害報報APP進行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