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瓜禁忌曝1現象有毒別吃!瓠瓜料理推薦 降血糖、控血壓、消暑

夏天吃瓜消暑是常識吧,市面上的瓜形狀千奇百趣,瓠瓜是其中一種,不僅有長有短有圓有扁。瓠瓜功效良多,營養價值高,可保護心血管、助防癌和抗氧化,且含有95%的水分,熱量低,是減肥人士的恩物,可媲美黃瓜。

 

瓠瓜是什麼?

瓠瓜(Calabash,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屬於葫蘆瓜的其中一種分類,當中還有扁蒲、瓠瓜、蒲瓜、蒲仔,名字的由來主要和其形狀有關。據農業部農業知識入口網資訊,「瓠瓜」果實粗細勻稱、呈圓柱狀;扁圓形帶有短頸的球形的叫「扁蒲」;匏瓜則為圓形,雖形狀不同,但都是葫蘆瓜的變種,同是葫蘆科葫蘆屬。瓠瓜為一年生蔓攀藤草本植物,於夏季約5至10月盛產。

 

瓠瓜功效:清熱、利尿、降血糖、控血壓

瓠瓜性寒、味甘,入肺、胃、腎經;據《中醫藥典》記載,瓠瓜具有清熱利尿、除煩止渴、潤肺止咳、消腫散結的功效;主治水腫、煩熱口喝、瘡毒、黃疸、淋病、癰腫等病症。

 

此外,瓠瓜富含β-胡蘿蔔素、維他命A、維他命C、葡萄糖、鈣、磷、鐵及醣類等營養素,具有提升免疫力、補肝明目、養血育髮、抑制脂肪生成、維持血壓、血糖水平、強化骨骼及牙齒、預防癌症等功效。

看更多:陳月卿夏天必吃5種菜養心!降血壓、降血糖、降膽固醇 去暑熱改善失眠

 

瓠瓜低鉀 鉀含量只節瓜1/3

瓠瓜不但含有約25%的膳食纖維,非常有利整腸排便,且蘊含95%以上的水分,具有顯著的利水作用,對於尿道結石(包含了腎臟、輸尿管、膀胱與尿道)病人有幫助,雖然含水量與節瓜同樣高達95%,但瓠瓜的鉀含量每100克只有87毫克,比起節瓜250毫克低,約是它的1/3,對於需要控制鉀攝取量的人,如腎病患者、高血鉀症人士尤為有益,加上每100克只有16卡路里,更是減肥人士的良物,以下是瓠瓜好處:

 

  1. 清熱利尿。

  2. 除煩止渴。

  3. 潤肺止咳。

  4. 消腫散結。

  5. 提升免疫力。

  6. 補肝明目。

  7. 養血育髮。

  8. 抑制脂肪生成。

  9. 強化骨骼及牙齒。

  10. 整腸排便。

  11. 維持血壓水平。

  12. 助防癌症。

看更多:南瓜苦苦的還能吃嗎?小心葫蘆素中毒 挑南瓜要選老的!1招看南瓜熟了沒

 

誰適合吃瓠瓜?

  1. 減肥人士:高膳食纖維幫助排便、低卡路里幫助控制熱量吸收。

  2. 糖尿病患者:瓠瓜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3. 尿道結石病人:瓠瓜利尿作用對尿道受感染的人士有幫助。

  4. 腎病、高血鉀症患者: 瓠瓜的鉀含量低,有助患者控制鉀吸收。

  5. 小童及長者:瓠瓜煮熟後較為軟爛,適合小孩及長者食用。

 

誰不適合吃瓠瓜?

  1. 胃潰瘍或胃酸倒流患者:瓠瓜會刺激胃酸分泌,令病情加重。

  2. 女性月經期間:瓠瓜性寒,此期間食用或會導致子宮收縮,造成經血排不乾淨,加劇經痛。

 

瓠瓜禁忌是什麼?瓠瓜有苦味別吃,小心會中毒

中國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醒,如發現瓠瓜有苦味切勿食用,因很有可能含有糖苷毒素(糖苷生物鹼),這種毒素即使經高溫受熱也不易分解,食用後會刺激消化系統,常見中毒症狀為口乾、頭昏、噁心、嘔吐、疲倦、嗜睡,嚴重會出現腹痛、腹瀉、脫水和血便等症狀,甚至危及生命。

 

瓠瓜挑選3大原則

  1. 枝條翠綠、粗壯:枝條粗代表剛採摘下來不久、營養充足。

  2. 形狀完整:形狀完整、表面沒損傷,重量適中,每個約300~500克為佳。

  3. 表皮絨毛分佈均勻:表皮絨毛分佈均勻且富有光澤,則表示較新鮮、口感較嫩,瓠瓜成熟後,絨毛會漸漸剝落,因此表面沒有絨毛的瓠瓜代表較老。

 

瓠瓜料理推薦:瓠瓜排骨湯

瓠瓜消暑解毒,配搭可潤腸胃、生津液的排骨煮湯,在天時暑熱的夏天尤為有益。以下是瓠瓜排骨湯料理,作法簡單,不妨一試。

 

瓠瓜排骨湯食譜

功效:消暑解渴、整腸排毒,利尿去水腫

材料:瓠瓜1條、排骨200~300克、玉米1條、紅蘿蔔半條、薑蔥適量、1500~2000c.c.水。

作法:

  1. 排骨汆燙備用。

  2. 將薑片、蔥段、紅蘿蔔、玉米放入鍋內,加入1500~2000c.c.水,水滾後轉小火一起煮50分鐘。

  3. 加入切好的瓠瓜,以小火再煲40分鐘即可。

看更多:大黃瓜怎麼挑?瓜類控血糖、分解脂肪、穩定電解質 生吃還有這好處

 

更多內容:節瓜≠櫛瓜|通便降血糖節瓜8功效 1情況勿吃恐胃痙攣!揀靚瓜5招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更多健康2.0報導
噁!男喝凍飲吃到「脆脆口感」驚見蟑螂 衛生局要查
高麗菜和地瓜葉慘輸!高纖維蔬菜排行公開 第一名更是血脂剋星
吃哪些「紅色食物」能護心防血栓?中醫推這6種 它還能降三酸甘油酯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