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寶寶開銷多 懷孕生產就要上萬元

在生活成本高昂的洛杉磯,生兒育女並非易事。儘管社會福利能夠減輕部分經濟壓力,但若想為寶寶的成長選擇最好的服務,花銷讓高薪白領都難以應對。有華人從懷孕到生產為寶寶花費過萬元,未來的保母、教育等項開銷只會更高。

居住在西洛杉磯的葛女士近日誕下大寶,她回顧了從懷孕到生產期間的花費遠高於她的預計。她表示,每次花錢時都覺得情理之中,然而,統計總花銷吃驚地發現,在醫療保險抵扣後,自付額七、八千元。葛女士指出,在懷孕期間,產檢頻率通常為每月一次,最後一個月每周一次。她的保險是安森藍十字(Anthem Blue Cross),最初的產檢收費每次約500元,但後來並沒有次次收費。葛女士說,生產前入院費用為1400元,包括了一些項目費用,如血液檢查等。此外,葛女士還進過一次急診室,這張帳單在1400元左右。

葛女士醫療花銷較高的原因之一是轉院到洛加大(UCLA)醫院,她原本在另一家醫院(下文稱A院),保險全部覆蓋,產檢一分錢都沒花,但轉到UCLA醫院後花掉了保險最大額度,還需要自付。葛女士解釋,她更換醫院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她有許多鄰居是醫生,介紹了一位名聲很好、值得信賴的兒科醫生,隸屬UCLA醫院。其次,葛女士的丈夫曾在A院住院,當時的就診經歷不愉快。葛女士和丈夫一致認為,生產不是小事,因此決定轉換醫院。

不過,生產的開銷還是因醫院和保險而異。華人王太太生產第一胎時選擇華人區某知名醫院,體驗良好。王先生收到醫院帳單,在使用保險抵扣後自付額約為2000元。王先生又將要迎來第二胎,目前還不清楚總開銷。他說,由於公司保險的變化,可能費用會較第一胎稍高,目前太太在進行大排畸超聲檢查時被要求支付了1000元押金,醫院表示會根據實際情況多退少補。

醫療支出只是孕期花銷的一部分,為迎接寶寶到來的各種非醫療支出也不容小覷。根據葛女士的計算,她的非醫療費用加起來大約在四、五千元,其中最大的開支來自於嬰兒的基本生活用品,她特別提到了嬰兒車。這款嬰兒車包括了推車、提籃和安全座椅,價格大約在1500元左右。此外,葛女士還提到了另一筆大開支嬰兒床,價格大約在800元左右。不過,葛女士說,她在選購嬰兒用品時會考慮其長期使用價值,所購買的嬰兒床雖貴但可以一直使用到寶寶五、六歲。

王先生的非醫療開銷和葛女士相似,他表示,意料之外的花銷是寶寶的保險,每個月要近300元。王先生說,其實最花錢的可能是寶寶的尿布,因為大概每兩周就會用掉一箱,每箱價格約50元,一年下來也有1,000多元。

儘管已經為寶寶投入1萬多元,但讓葛女士感到有壓力的是未來的開銷。葛女士將於今年9月繼續博士深造,屆時每月要花4000多元請保母帶小孩。葛女士說,博士津貼費估計會全部用於保母費用。葛女士的家庭條件在洛杉磯還算不錯,先生是在西區工作的高薪白領,二人還有一些積蓄和被動收入。但即便如此,葛女士還是會為未來寶寶成長、教育等花銷感到擔憂,她說,「我和先生應該都會更努力工作。」

葛女士通過社交媒體和其他西區的華人寶媽交流,她發現,大多寶媽家庭條件都不錯,但仍會感慨在洛杉磯生活的花銷高,比如房租和物價。葛女士說,部分寶媽會通過淘寶購買平價替代品節省開銷。不過,根據葛女士的觀察,寶媽們都非常重視寶寶的安全、衣著和飲食,在這些方面會購買最好的產品。同時,大多寶媽常會關注打折信息,比如尿片和奶粉價格,常會貨比三家,比如好市多、亞馬遜、Target,然後在群內交流分享。

延伸閱讀:

兒童保育費 每月近2000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玩老虎機贏255萬遭拒付 新州婦告賭場
校史最年輕 11歲混血華裔社區學院畢業 她以後想當演員
電動車失控翻倒 紐約華婦頭撞地 腦死命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