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醫療股超吸金,要買就趁現在?藥華藥(6446)股價大漲到 622 元,躍升新藥股王!

資金撤離電子股,生技醫療類股吸金

以年度來看,過去幾年生技類股股價通常在 7 月生技月來到高峰,但今年的熱度卻延續到生技月之後,包括新藥、醫材類都有不錯的表現,值得留意。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生技醫療類股走勢跟電子科技股為主的大盤主流股經常脫鉤,甚至形成某種反向的關係,這主要是因為產業屬性不同、投資市場資金輪動的結果。

全球景氣熱絡時,上市櫃電子股營收利多不斷,總吸引大量買盤。不過,當景氣下滑,資金會轉進股價盤整多時的生技醫療股(電子成長股大吸金的時候,生技醫療股相對不受青睞,在低檔盤整),因生技醫療需求相對穩定,屬於剛性需求,不像電子產品大起大落。

新藥研發是馬拉松賽,政策上路加持類股

回顧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電子業緩步復甦,在 2015 年之前呈現青黃不接、盤整待變狀態。台灣生技醫療類股則受惠於 2007 年 7 月 4 日公布施行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在電子股相對沉寂期間,引領風騷多年,尤其新藥股成為投資大眾追逐的熱門標的。

當整體電子股表現平平或疲弱時,大盤指數也同樣表現平平或疲弱,此時生技醫療股的表現往往優於大盤,今年上半年很明顯是如此。不過,即便一年一度的生技月在 7 月已落幕,生技醫療股的熱度仍延續。

繼個人電腦之後,智慧型手機產業近年也逐漸成熟,今年甚至面臨衰退壓力,尤其是中低階手機,因此越來越多電子廠商跨入生技醫療產業,甚至將電子數位科技跟生技醫療(醫材)需求結合,藉此追求更穩健的成長,減少殺價競爭,畢竟生技醫療產品往往需要通過主管機關的審核才能上市,產業生態跟電子業不同。

例如,上半年上櫃掛牌、股價飆漲的醫材股晉弘(6796),主攻數位光學影像診斷技術與器材製造,經營團隊核心成員及股東有理工系所背景,也是「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第一個投資個案。隨著醫學院為主的陽明大學跟交大合併,未來可望催生更多結合數位科技與醫療技術的新公司。

除了醫材相關領域,近年也有一些電子業大咖跨入新藥研發及 CDMO 生物藥代工領域,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北極星(6550)大股東陳賢哲。他是國內 MCU(微控制器)設計廠商松翰的前董事長,多年前投資 Zoom(在那斯達克交易所掛牌的視訊會議軟體開發商)而暴賺。

北極星董事長由網通廠商正文董事長陳鴻文兼任,2019 年它獲陳賢哲注資 1 億美元,搖身一變成了浴火鳳凰,今年 4 月上旬掛牌上市,市值最高衝上 650 億元,市場看好其預定 8 月底解盲的重磅新藥。

今年以來國內最受矚目的新藥股是藥華藥(6446),股價一度大漲來到 622 元,市值高達 1,765 億元,成為台股歷年來市值最高的新藥股王,也是類股比價的標竿。

新藥臨床試驗失敗居多,人與成本因素最關鍵

新藥前股王浩鼎(4174)在 2015 年大漲到 755 元,市值 1,268 億元在當時可說是創紀錄。不過,它隨後因新藥二期臨床解盲失敗而暴跌,近期股價已跌破百元,這也是基亞(3176)之後,另一個讓投資人受傷慘重的台灣新藥股解盲失敗案例。

生技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新藥開發從臨床前到進入臨床 1 期,成功率是 70%,從 1 期到 2 期則為 55%,從 2 期到 3 期則約 40%;從 3 期到新藥最終獲准上市,成功率仍只有一半。即便新藥獲准上市,要讓相關科別的醫師廣泛接受、開立處方箋,或進行國際授權談判,都是大挑戰。

新藥研發很燒錢,股東長期大力支持是關鍵。這是個高風險高報酬的行業,知識門檻相對高,臨床試驗解盲更充滿不確定性,因此一般投資人若能買在股價炒高之前,跟有實力的大股東成本相近,就成功了一半,目前在興櫃交易、股價約 40 元的台睿(6580)是少數相對低檔的標的,適合有耐心、肯做功課的投資人。

本文精采內容來自2022年09月號《Money錢》,文中受訪者的情況或許有變,但提供的觀點、建議仍具參考性。

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且,請鎖定 2022年10月號《Money錢》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