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閒〉春櫻繽紛 司馬庫斯粉紅盛宴

從景觀台俯瞰部落全景。
從景觀台俯瞰部落全景。
圖、文∕記者趙家麟

春寒料峭,櫻花活力綻放,賞櫻人潮逐花而行。其中,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的司馬庫斯,可能是台灣公路可及最深僻的原住民部落,二月下旬在翠綠山林中奔放的粉紅派對,讓人不辭舟車辛勞,也要一探這處世外桃源。

司馬庫斯有「上帝的部落」之名。
司馬庫斯有「上帝的部落」之名。

司馬庫斯是泰雅族部落,雪山山脈主稜的山腰,面朝塔克金溪溪谷,海拔標高約一千五百公尺,行政區屬於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如果自行駕車前往,從新竹內灣出發,大約需兩個半小時至三個小時。

司馬庫斯櫻花活力綻放。
司馬庫斯櫻花活力綻放。

司馬庫斯曾是台灣遺世獨立的部落之一,部落族人主要信仰是基督教,有「上帝的部落」之名;早期沒有電力供應,也有「黑色部落」之稱。直到一九七九年才有電力供應,一九九五年才開通對外車用道路。

司馬庫斯部落除了有翠綠山林環繞、保有泰雅文化的原住民部落外,每年二月中旬至下旬的櫻花季、全年皆可探訪的巨木群步道,以及特有的「共營制度」運作方式,從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生態保育到制度創行,都極具特色。

白櫻與粉櫻爭相競艷。
白櫻與粉櫻爭相競艷。

今年二月下旬,司馬庫斯櫻花滿開的時節,部落內無論是共營的住宿山莊或是自營民宿、木屋,早已經一床難求。兼顧疫情與環境壓力承受度,部落實施人流車流管制,車輛進出部落都需要有通行證明。

司馬庫斯櫻花季盛況主要在二月中旬至下旬。
司馬庫斯櫻花季盛況主要在二月中旬至下旬。

司馬庫斯的櫻花種類包含台灣原生種的霧社山櫻花、緋寒櫻,以及日本品種昭和櫻等高達十種以上,花期從二月初到四月。二月下旬昭和櫻大爆發,讓司馬庫斯成了一片粉紅世界。

部落教室外有美麗的櫻花。
部落教室外有美麗的櫻花。

司馬庫斯賞櫻,除了散布於部落各角落的櫻花外,最夯的三個景點,其一是穿過「上帝的部落」橫幅木刻入口大道,其二是可以俯瞰整個部落的觀景台,第三則是巨木登山步道途中的櫻花園,盛開期還能看到粉紅色的櫻花隧道。

檜木之鄉 逾二十棵千年巨木

櫻花美景是司馬庫斯季節限定景觀。但對喜愛司馬庫斯山林之美,想要感受與大自然和諧關係的旅人而言,距離部落約五公里、往返需四至五小時的「巨木登山步道」,無非是吸引無數遊客前往探訪的珍寶。

二十三號巨木樹齡二千五百年,是族人的「媽媽之樹」,也是部落的代表意象。
二十三號巨木樹齡二千五百年,是族人的「媽媽之樹」,也是部落的代表意象。

司馬庫斯是尖石鄉最偏遠的部落,和隔著塔克金溪谷相望的新光、鎮西堡,都有知名的巨木群。司馬庫斯巨木群位於新竹與宜蘭交界的深山,海拔約一千六百公尺,估計有二十餘棵超過一千年以上樹齡的巨木,被喻為「檜木的故鄉」。

其中,編號廿三號巨木,海拔一千六百四十五公尺,樹齡約二千五百年,樹高四十五公尺約十五層樓高,幹圍達到十九點一公尺,約可讓二十人牽手環抱。

這棵樹身宏偉的紅檜,樹型有如張開雙臂的巨人,迎接每一位到訪的朋友,被司馬庫斯族人喚為「媽媽之樹」,有孕育撫養的喻意。

根據部落的說法,百年前日本據台時期,為了奪取豐富的森林資源,總督府推出「五年理蕃」政策,當年,部落曾遭到攻擊,在日本軍警進入部落之前,只留男丁在部落留守,趕緊讓婦幼避身藏於「媽媽之樹」,不受日本的侵害。

司馬庫斯部落木雕與無菸補給站。
司馬庫斯部落木雕與無菸補給站。

部落認為,檜木森林不但是野生動物的棲地,更是人類的保護傘,現代人要飲水思源,維護台灣山林,讓子子孫孫延續這樣的恩典與祝福;泰雅族的傳統生態觀,視森林為活水源頭,依賴森林而延續生命,所以,守護森林是每個人的義務。

合作共生 全台獨有共營制

司馬庫斯另一個特色,是全台獨有的「共營制度」,或可稱為「集體經濟」的具體實踐。超過八成住戶一起分擔工作、共用土地、均分所得,從客房整理、餐廳膳食、導覽,到農作等各項事務,每名參與者都有薪資、有年終獎金,享醫療福利、育兒津貼及教育補助。

司馬庫斯的住宿環境逐年進步,有參加共營制的住房,也有個人經營的民宿。
司馬庫斯的住宿環境逐年進步,有參加共營制的住房,也有個人經營的民宿。

強調合作共生精神的「共營制度」,緣自於道路開通、觀光人潮湧入部落後,族人之間產生利益衝突。為了達到互助互利的理想,族人在二00一年起開始建立共同經營架構,並在二00四年成立Tnunan(部落議會),以集體力量為基礎,實踐「土地共有、合作共生」的生活價值,並體現聖經〈使徒行傳〉凡物公用的教導,在部落發展的道路上走出全新的模式。

司馬庫斯「生命之樹」傳統木雕,「年輕勇士」腰繫泰雅彎刀,掮上扛著獵物,帶給部落一起共食,象徵分享文化。
司馬庫斯「生命之樹」傳統木雕,「年輕勇士」腰繫泰雅彎刀,掮上扛著獵物,帶給部落一起共食,象徵分享文化。

「共營制度」也讓出走的族人開始返鄉,許多年輕人願意生養下一代。部落裡唯一的小學~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十多年來,六個年級的學生總人數已從十人增至二十多人;部落教室平日是「小學生」上課的教室,週末及寒暑假還可以多元利用,推動部落自然人文遊學活動。原住民的語言及文化保存,有了向下札根的基礎。

在司馬庫斯部落的中心,豎立了一座「生命之樹」傳統木雕,由三個人物雕像作為代表,背著臼的「Makus」是部落開拓者;抱著孩子的是「yaya」(媽媽),一雙巧手為家人織出美麗的服飾;「年輕勇士」腰繫泰雅彎刀,掮上扛著獵物,帶給部落一起共食,象徵分享文化。

「生命之樹」傳統木雕,抱著孩子的是「yaya」(媽媽),一雙巧手為家人織出美麗的服飾。
「生命之樹」傳統木雕,抱著孩子的是「yaya」(媽媽),一雙巧手為家人織出美麗的服飾。

「生命之樹」展現部落開拓者Makus存留的傳統與精神,依循傳統的智慧,延續了泰雅族人豐富的生命共同體,族人希望這樣的信念精神價值,可以不斷在部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