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殺手”Google關閉 Stadia,網友:負責人是把 Stadia 當職業跳板了嗎?

Stadia 不僅要革新遊戲平台,更要徹底改變遊戲開發的基本方式。”2019 年 3 月,Google宣佈將為雲遊戲服務 Stadia 開發第一方遊戲時,當時 Stadia 遊戲與娛樂部門總負責人的 Jade Raymon 雄心勃勃地說道。

但這場“變革”在三年後迎來了終結。“它並沒有像我們預期的那樣吸引使用者,因此我們做出了開始關閉 Stadia 串流媒體服務的艱難決定。” 2022 年 9 月 29 日,Google宣佈將於 2023 年 1 月 18 日關閉 Stadia 伺服器,所有通過Google商店購買的 Stadia 硬體以及從 Stadia 商店購買的遊戲和附加內容都將退還給使用者。

消息一出,有對其失望的網友嘲諷道,“我毫不懷疑,無論是誰推出了 Stadia 都會得到提升,然後跳槽到不同的產品線,並不關心 Stadia 是否長期成功。”

“Stadia 不是因為人們想要而存在的產品。”有網友說道,甚至有人對 CEO Sundar Pichai 提出質疑:

有人能解釋一下 Sundar Pichai 作為 CEO 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嗎?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他似乎並沒有解決與文化和激勵相關的現有問題,而且該公司最近沒有取得任何重大勝利。我主要看到的是 10~15 年前產品的貨幣化程度有所提高。我知道這只是我從外面看到的情況,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讓他掌舵肯定是有原因的,但我沒有感受到這到底是為什麼。

從 2018 年的“Stream 項目”測試版,到 2019 年以 Stadia 為名正式發佈,這款產品經歷了一路坎坷。在 PS Now 和 OnLive 等服務大獲好評之後,Google想在第二波雲遊戲浪潮中佔據主動。然而,如今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使用者需求也愈發明確。Google雖然努力證明自己能為雲遊戲帶來市場優勢,但最終結果卻令人沮喪。

Stadia 未達預期

2019 年遊戲開發者大會上,Google強調了他們深厚的雲專業知識,並卻沒有論證這份專業知識要如何幫助其拿下雲遊戲市場。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在 Stadia 公告開頭,首先宣傳了Google雲的全球影響力:

我們的定製伺服器硬體和資料中心,能為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帶來超越其他廠商的豐富計算容量。今天,我們已經將 19 個設施區域和 200 多個國家 / 地區用數十萬英里的光纜連接起來。

Google確實是一家大型雲服務商,其伺服器遍佈全球各地。所以,Stadia 就理所應當能夠覆蓋各國市場嗎?並不是。

Stadia 當然沒能像Google雲那樣覆蓋“200 多個國家”,其目前只在 22 個國家 / 地區開放。跟 Pichai 當時暗示的目標相比,Stadia 明顯只達成了十分之一的預期。

直到今年 2 月,Stadia 在Google內部還一直屬於硬體部門,項目負責人 Phil Harrison 需要向Google硬體高級副總裁 Rick Osterloh 匯報。其實,Google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狀態相當糟糕,每款Google硬體產品都甚至只能覆蓋約 20 個國家。而且奇怪的是,Stadia 作為以雲服務為主要賣點的產品,居然被Google劃分給了硬體部門。

Google明顯是希望人們將 Stadia 視為遊戲主機加 Chromecast 媒體播放器,所以 Stadia 就只能在Google願意進行硬體銷售的少數國家內落地。如果將Google開放硬體銷售的國家 / 地區與 Stadia 的相比較,大家就會發現二者面向的範圍基本相同。

公平地講,國際業務確實不好開展。那Google的其他競爭對手能不能做得比 Stadia 更好呢?

輝達的 GeForce Now 面向 82 個國家 /fbaq 開放;Xbox 雲遊戲(目前仍為 beta 版)面向 26 個國家 / 地區開放;之後就是位列第三的Google。接下來是 PlayStation Now,目前向 19 個國家 / 地區開放。從這個角度看,Google至少要比亞馬遜的 Luna 強得多,後者目前仍只限受邀使用者“早期體驗”,而且就只在美國本土開放。

沒能實現低延遲優勢

可以看到,Google的海外分銷工作做得很差。但作為一家大型雲服務商,加上掌握著 YouTube 視訊流和伺服器技術的豐富經驗,Google理論掌握無與倫比的雲專業知識。Stadia 工程主管 Majd Bakar 也在項目發佈活動中強調了這一點:

我們在Google資料中心網路之上建構了 Stadia 架構。這套網路在過去 20 多年當中,一直以毫秒為單位將搜尋結果呈現在您的面前。該網路由數百個接入點和全球 7500 多個邊緣節點,外加各點位間的光纖鏈路和海底光纜組成。所有這一切又接入到我們的骨幹網路。Stadia 在誕生之初,就擁有這份他人所不具備的基礎設施優勢。更多邊緣節點,意味著計算資源將更靠近玩家,從而帶來更好的遊戲性能。

這裡聊的主要是延遲。Google在更多區域部署有伺服器,總有一台離你不遠,所以遊戲延遲理應更低。那這肯定會成為Google的大優勢嗎?還是不對。Google的雲遊戲平台壓根就沒用上他們引以為傲的技術儲備。

許多 Stadia 玩家遇到了輸入延遲和連接問題等問題。但是,Google未能證明對未經測試的產品的高昂訂閱價格是合理的。

根據測試,GeForce Now 的延遲反而還比 Stadia 略低一點。在 Digital Foundry 的延遲測試中,GeForce Now 的每次表現都比 Stadia 好,而且還支援 120 幀模式。在 PC Gamer 的延遲測試中,GeForce Now 更是一路碾壓 Stadia。由於Google遊戲伺服器的延遲,PC Gamer 測試者甚至在遊戲中遇到了畫面回彈。Gamers Nexus 的測試結果倒是認為 Stadia 比 GeForce Now 稍好一點,但優勢只有 12 毫秒(每秒不足 1 幀)。

所以Google在這方面並沒什麼實際優勢。技術問題阻礙了 Stadia 的發展。運行具有可玩性的 AAA 遊戲需要非常快速的網際網路連接,但大多數國家缺乏使 Stadia 這樣的服務可行的基礎設施。

在其他服務上無法容忍高延遲的使用者,對 Stadia 也會有同樣嚴格的要求。總之,作為 Stadia 業務賴以生存的支柱之一,Google的雲優勢並沒能真正轉化為絲滑的遊戲體驗。就連根本沒有公有雲業務的輝達,都能在延遲水平上跟Google掰掰手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Stadia 需要 Linux,因為微軟伺服器許可證很貴,但讓開發人員將他們的遊戲移植到 Linux 上非常困難。

開發商自己做是沒有利潤的。每支援一個新平台都會為開髮帶來越來越多的成本。每個新遊戲版本都有一個測試平台、每個新補丁都有另一個商店上傳,每個小小的交易都有另一個必須與之互動的支付 API。由於 Linux 在桌上型電腦市場的份額僅為 2.8%,開發人員會認為不值得移植他們的遊戲,除非受到激勵。

不願投資 Stadia 硬體

不知道Google在 2018 年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Gmail 伺服器再強,也運行不了電子遊戲。

Google運行著規模驚人的計算系統,能夠將 EB 級的資料推送至世界各地,支撐起 Gmail、Google搜尋、YouTube 等應用程式。但Google設計的這些服務和平台都是從零起步,與自家超大規模基礎設施緊密匹配的。

但電子遊戲不同,其設計和運行都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底層硬體特性,所以Google的原有資料中心在支援遊戲方面表現一般。Google的傳統伺服器善於生成視訊幀再呈現在使用者面前,卻沒辦法運行《毀滅戰士》。理論上,高級伺服器可以更快地推送視訊幀,但前面的測試已經證明Google的雲遊戲延遲並不低,所以這個優勢也站不住腳。總之,Google原本認為有利於 Stadia 的任何雲協同效應,似乎都沒能成為現實。

還有一個問題,Stadia 硬體就只針對 Stadia 用例。除此之外,它運行不了任何其他程序,所以Google不願為這樣的一次性硬體投入太多設計和更新成本。我們從Google手裡租來的 Stadia 已經屬於硬性性能嚴重滯後。在 2019 年剛剛發佈時,Stadia 的硬體也僅相當於一台中端 PC,之後Google從未升級過組態規格。時至今日,大家花千把塊錢就能買到這種性能水平的 PC 裝置。

Stadia 遊戲也經常受到伺服器速度的拖累。比如《命運 2》就只能以相當於 PC 端中等組態的狀態運行。儘管 Stadia 號稱支援 4K 運行,但這其實是從原生 1080p 或 1440p 直接放大出來的偽 4K,原因就是 Stadia 硬體太弱。此前甚至還出現了針對Google涉嫌虛假宣傳 4K 畫面的集體訴訟。

遊戲的實際體驗感受,可以說跟 Bakar 在發佈 Stadia 時的宣言截然相反:

Stadia 不受傳統主機系統的限制。相反,我們建構了一套真正靈活、可擴展的現代平台,讓我們能夠把性能提升到超出當前認知的水平。這種架構能為我們提供更大的擴展靈活度。由於我們資料中心內各 Stadia 實例間擁有極高的傳輸速度,所以我們的平台可以將各實例連接起來以動態擴展功能,充實遊戲體驗。作為開發者,大家往往受到硬體限制而被迫降低創作預期。但我們希望通過 Stadia 將可用處理資源擴大到您所能想像的極限。在 Stadia 當中,資料中心就是您的創作平台。

這一整段話似乎都不靠譜。在 Stadia 發佈的兩年當中,Google從來沒向公眾展示過性能擴展這項功能。很多遊戲在 Stadia 上都受到了硬體組態的限制,而且壓根享受不到什麼性能擴展。另外,Google也再沒有提過這碼事。不是說好了 Stadia 發佈時同步搭載性能擴展嗎?跑哪兒去了?

Stadia 副總裁 Phil Harrison 也討論過該服務的所謂性能擴展,並暗示即將做好上線準備。他說,“我們的雲原生基礎設施擁有一項核心優勢,就是能讓開發人員以多種方式利用前所未有的硬體和性能,包括同時使用多個 GPU。”他甚至親自播放了一段支援多 GPU 的演示視訊。

Harrison 將多 GPU 功能稱為 Stadia 的“基本優勢”。但從結果來看,這個優勢在發佈時尚不存在、在發佈後沒有出現,甚至永遠都不可能成為現實。

Google公司在不升級硬體的情況下,甚至無法提供目前主流的“4K 解析度 +60 幀”性能。雖然宣稱的“8K+120 幀”模式聽起來很有野心,但玩家們不知道要哪年才能親眼得見。

硬體廠商贏得雲遊戲市場

如果雲遊戲需要完全定製的硬體,而Google所謂的雲技術優勢又無法轉化為明確的競爭實力,那 Stadia 不就是一款純粹的遊戲硬體嗎?Google賣硬體、客戶租硬體,那雲服務商不就成了純遊戲 PC 硬體商了嗎?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審視輝達的 GeForce Now,這就是一台使用 GeForce Now 3080 顯示卡的 Stadia。而且跟Google三年前的中配水準不同,輝達的產品確實擁有先進性能,搭載的可是同時期市面在售的最強顯示卡之一。

所以輝達能勝出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作為全球最大的顯示卡廠商,輝達的顯示卡功能和遊戲 API 都得到全球開發者的認可和掌握。再加上輝達自己就造顯示卡,所以他們不僅能用更低廉的價格獲得顯示卡貨源,還能針對特定伺服器工作負載設計定製顯示卡。GeForce Now 3080 套件的性能與消費級 GeForce RTX 3080 相當,但輝達實際使用的是專為 Tesla T10 伺服器級 GPU 定製的 RTX 升級變體。這是一款嚴肅硬體廠商打造的嚴肅硬體,足以令Google Stadia 相形見絀。

輝達這種垂直顯示卡整合策略,也使其在未來的升級當中處於穩固地位。遊戲串流媒體市場才剛剛起步,一旦各家嚴肅競爭對手全面投入營運,激烈的對抗將一觸即發。每一年,人們都會思考“誰家的雲遊戲硬體最強?”

而能夠打贏這場戰爭,甚至還能從中盈利的,就只有輝達。

對輝達來說,引入 3080 本身就足夠有宣傳噱頭了:這款雲 PC 可能比你的家用遊戲主機更快,所以選擇雲遊戲準沒錯。雖然延遲可能沒那麼穩定,但它能帶來以往無法想像的影像品質。輝達是第一家在雲遊戲平台上啟用光線追蹤技術的公司,目前還在推動 120 幀和 4K 解析度等升級標準。

可以想像,硬體更新過幾代之後,任何家用裝置都將無法與雲端資源相匹敵。而且目前除了遊戲之外,其他所有雲工作負載基本都在碾壓本地資源。畢竟我們永遠不可能擁有一份Google地圖或者 YouTube 的本地副本,而云計算系統始終強大、始終先進,而且有著幾乎無限的儲存空間。

“贏得雲遊戲市場的將是硬體廠商”的另一個證明就是微軟。

微軟的 Xbox 雲遊戲服務,本質上就是“租一台 Xbox”。微軟公司為該服務製作了精美的介紹動畫,當時的名稱是“Project xCloud”:四台 Xbox 滑入畫面,塑料外殼脫落,四塊主機板插進伺服器刀片。這就是一個大型 Xbox 伺服器農場。雖然比不上性能遙遙領先、RGB 綵燈四射的高級 PC 硬體,但遊戲主機也有自己的優勢——允許開發人員針對同一套硬體搾取更多性能。

微軟的硬體優勢方面並不像輝達那麼突出,但每年也基本能賣出約 1000 萬台 Xbox,這樣的受眾規模同樣是Google所無法企及的。對於 Xbox 雲遊戲,微軟可以使用同樣的元件也建立遊戲伺服器,所以前期成本並不會特別高。

而且與Google不同的是,微軟一直在更新硬體:最早的 Project xCloud 測試版使用 Xbox Series S,現在已經升級到了最新一代 Series X 硬體。

另外,除非在開發者願意製作遊戲,否則遊戲硬體本身毫無用處。

Xbox 已經坐擁大量獨佔遊戲,而且幾乎與所有主流第三方都有合作。微軟的商業模式還通過 Game Pass 平台的免費外掛支援雲串流媒體選項,基本相當於是遊戲版的 Netflix 服務。而輝達更是專走“雲上 PC”路線,只要大家給 Windows 開發遊戲,就相當於在給 GeForce Now 開發遊戲。唯一的“小倒霉蛋”就是 Stadia,為其專注製作遊戲難度更大,加上受眾偏小,只有Google受傷的世界就此達成。

結束語

實際上,Stadia 關閉的傳聞一直都有。去年,由於平台發佈遊戲數量減少,並且公司關閉了內部遊戲開發工作室,傳言稱它將關閉。這些謠言今年再次出現,Stadia 7 月份時還在推特上闢謠:“Stadia 沒有關閉。請放心,我們一直致力於為平台和 Stadia Pro 帶來更多精彩的遊戲。”

Google現在已經成為業內有名的產品連環殺手。”前Google軟體工程師 Matt Rickard 評價道,“Google在殺死產品方面的聲名聲無與倫比。”

“實驗是Google DNA 的核心,我們應該期待實驗會失敗、產品會進化、功能會改變。然而,Google無法動搖這種模因,即使這已經開始對使用者和Google品牌造成真正的損害。”Rickard 表示。

更多資訊:

https://www.infoq.cn/article/FxbtX2m9GNztVLKgFTRC

https://www.wired.com/story/google-should-kill-stadia/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InfoQ”(ID:infoqchina),整理:核子可樂、褚杏娟,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