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進補三階段 麻油兩週後才能吃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游尚智/台北報導

上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謝明憲中醫師

一般歐美婦女體格較為健壯,常聽到西方國家婦女產後3日即可下床工作,但我國婦女體格較為嬌小,因此在九月懷胎及耗力生產後,仍然需要適度休息及營養補充。竟究坐月子期間該怎麼補?中醫師教您分三階段調養,頗受傳統觀念推荐的麻油雞則是要等到產後七到十四天才能開始吃。

孕婦經過生產時的用力與出血、體力耗損,產後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大約需6~8週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懷孕前的生理狀態,這段時間的調養正確與否,關係到未來日子的身體健康,如果能抓住生產機會調整體型,或治療某些生產以前身體上的症狀,按照正確方法坐月子,好好補充營養,充分休息,就能帶來往後幾年的健康身體。但產後不同時期,婦女生理狀態不同,因此在飲食及藥物調養上也有所不同,在產後須分階段性的照護。

《第一階段》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中醫師謝明憲說,剛生產完,因傷口還在復合,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過食辛燥刺激類食物,以免傷口發炎。因孕婦生理特殊需求,必須將水分留在體內以增加血液的供應量,因此在產後生理尚未回歸正常生理前,身體容易積累水分,在飲水方面需要限制,但並非完全不可飲水,可限制在1,000cc以內。

另外,可使用杜仲煮水來代替白開水,可以減少水腫的發生機會。一般女性的一日所需水分大約為2,000cc,因為後續哺乳需求,不足的水分需要補充上來,建議以雞湯、魚湯、排骨湯等蛋白質水分來補充。

此時中藥調理為生化湯的使用,自然產5~7天、剖腹產7~10天開始,可服用七帖的生化湯。目的主要是要促進惡露排出。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生化湯可以清楚地減少產褥熱與感染,讓子宮供血充足,改善收縮,即使有稍微傷到子宮內壁都可以幫助其修復,減少將來子宮內息肉及沾黏。通常第一胎吃生化湯子宮收縮不會很明顯,一般吃下30分鐘後,子宮會收縮微痛,也會促使乳汁分泌。

《第二階段》

生產後經過一周的恢復,身體已經度過一小階段的恢復期,傷口也逐漸的修復,此時在飲食上可以稍作適度補養。謝明憲表示,第二週可以開始食用不含酒的麻油料理,其處理方式是麻油料理爆香不爆黑,不是大補,可炒腰子、瘦肉、豬肝、蛋、紅蟳,此時尚未使用大補的麻油雞料理。麻油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其中的油脂具有潤腸作用,可以使排便問題獲得改善。如果屬於燥熱體質,在煮麻油料理時,可不爆薑、不用酒,因為麻油料理之所以算是燥熱性食物,主要是因為食材綜合起來屬性偏熱。

◎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仔、麻油炒桂圓:

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仔(或豬肝、桂圓)翻炒數回。

◎杜仲腰仔湯:

煮杜仲,取藥汁備用;腰仔剖開成兩半,去白筋,表面斜切裂口,再切成3公分小片備用;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仔翻炒數回,再加少許水煮開,倒入杜仲藥汁一起煮熱,加入適量米酒、調味料即可食用。

此時中藥以補血為主,稍作補氣,可以用中醫補血名方「當歸補血湯」來加減使用,另外在藥材或飲食中可以酌加四神湯的組成成分,補養脾胃,利水袪濕,幫助消化吸收及減少水腫的形成。

《第三階段》

謝明憲指出,生產後經過二至三週的休養及調理,身體已經到了可以大補的階段,此時米酒料理就可以進場。一般酒的使用自然產於7天後,剖腹產於14天後才可食用。產後14天後,可以開始吃麻油雞,因這道料理含酒,在東方食補的觀念中屬於較「燥」的食物,不宜在產後初期食用,平均在產後的第15天開始食用,直到坐月子結束。

一般麻油雞煮法如下:鍋子加熱倒入麻油,待油熱後加入薑炒;再加雞塊炒至7分熟,將1:1的水、酒倒入,煮開後立即轉為小火再煮20~30分鐘。體質燥熱的媽媽,酒跟麻油的比例要降低。台灣冬季天氣較冷,一般來說大概地域,中北部薑可以爆黑,一般產後坐月子需要食用6~10隻雞。3個月內小產則須服用3~4隻雞。

此時中藥調理主要使用如「十全大補湯」等大補氣血的方劑,一般服用三帖,一帖服3天,煎煮藥汁後與魚或烏骨雞再燉煮,可跟麻油雞交替食用。其主要功效為幫助卵巢、骨盆恢復,補腎固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