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缺地難題… 強制買回、提高容積率待解

工商時報【陳鷖人╱台北報導】 台灣地狹人稠,產業缺地問題難解,經濟部提出短中長期措施,透過土地媒合、新增平價園區和改善既有園區公設等措施,目標明年先釋出604公頃,至2022年釋出1,442公頃工業用地,惟原擬提升都會型工業區容積率和強制買回土地仍未達成共識,待行政院下次開會裁示。 行政院長賴清德昨(19)日抵達經濟部聽取「產業五缺的情形及因應對策」報告,除經長外,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交通部長賀陳旦、內政部次長花敬群等部會正副首長及政委皆出席。 對產業界關注的缺地問題,沈榮津表示,短期先透過媒合園區土地、設置平價園區和強化既有公設等措施,預計至明年先增加604公頃土地;中長期繼續盤點、開發土地,再釋出838公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至2022年經濟部將再輔導地方增設13處園區,經濟部表示,中期先增設二林精密機械、七股科技和埔里地方特色園區,提供用地324.5公頃。長期部分,2021年後會再增加10處,分別位於苗栗、桃園、雲林、台南和高雄,提供用地66.2公頃。 不過,經濟部原擬將都會型工業區容積率提升至300%,產創條例修法閒置2年工業用地強制買回,仍須跨部會協商。沈榮津表示,下次開會經濟部將再次向賴清德專案報告,目前開會時程還未確定。 產創條例正在修法階段,因涉及財產權問題,經濟委員會立委不同意納入「閒置工業區強制買回機制」,經濟部原爭取再次納入,副局長游振偉表示,產創條例修法希望加速新創產業鬆綁,不希望強制收買制度影響修法進度,所以還要再討論。 至於容積率提升部分,工業局原希望以「個案變更」方式進行,內政部方向上支持,但究竟是要修改都市計畫法、施行細則還是用個案方式認定,內政部希望執行面、操作面兩部會再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