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解析-轉骨中的中國經濟 關注四大產業

在相對疲弱的復甦之下,聯博觀察,中國大陸目前有四大產業受惠於外銷或國家政策。

第一,成功拓展外銷市場的國內重工業大廠。工業週期性公司如機械製造商、巴士製造商和重型卡車引擎製造商等,因為有好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因此在產業中處於領導地位,能夠在國內市場找到成長動能。

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在今天所稱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找到出口市場。事實上,在東南亞、東歐、拉丁美洲或中東等其他新興市場,這些公司找到了成長的驅動力。這似乎是一個強勁的趨勢,而且應該會持續下去。這一趨勢可能會幫助這些公司的獲利成長持續到今年年底、甚至更久。

第二,農業生物科技與農業化學的創新。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對農產品生產壓力也隨之增加。加上氣候變遷等因素,南亞或拉丁美洲某些市場的乾旱、洪水等氣候事件正在推高某些農產品價格。隨著農產品價格上漲,中國一些食品公司也會因此獲利,其產品價格可能隨著食品成本上漲而上調。此外,為提高農業生產量,也推動農化產品的需求,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農藥生產國家與出口國家之一。

第三,製造業中導入人工智慧。在中國大陸,人工智慧的投資機會可能較為集中在一些硬體設備製造商,這些製造商生產的零組件將應用於資料中心或幫助提升算力等。這些可能會繼續保持強勁成長,因為其他國家或地區正在想方設法增加算力,以應對人工智慧的到來。

第四,綠能轉型。中國政府想要並將實施自己的碳中和政策,因為愈能實踐綠能政策,就愈能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中國自身並不生產或生產不足化石燃料,因此需要從其他國家如俄羅斯或沙烏地阿拉伯進口石油。中國若能避免使用化石燃料,並進一步使用境內生產能源如太陽能電池板或風力發電機,中國越有機會掌握能源主導權。

在綠能相關投資中,太陽能板產能在全球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目前已進入價格戰的激烈競爭。因此,投資人可考慮注意力轉至儲電應用、電力傳輸與配電設備、再生能源等投資機會。

另一方面,電動車時代已經到來。只要在中國大陸四處走走,就會發現愈來愈多的電動車,這些電動車正在取代傳統汽車。這個領域有許多資金雄厚的玩家,因此出現激烈的價格競爭。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因為他們可以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汽車;但對那些賠本銷售的汽車商來說,就很糟糕。因此,在考慮電動車的獲利能力與選擇相關股票時,需要非常謹慎。

毫無疑問,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它正在遠離2010年代和甚至可能是2020年代初期的高速成長時代,並且正在擺脫過度依賴房地產建設等債務驅動的成長模式。

當經濟轉型結束時,我們相信經濟成長仍會存在,只是成長速度會有所趨緩。但經濟成長的結構將具有更好的體質,主要由國內消費和經濟加值活動驅動,同時也會由製造業推動,例如電動車、太陽能電池板等。因此,如果投資人相信未來的經濟前景會有所不同,投資方式或許就應該調整。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豪宅、第三戶房貸 調高利率地板價
欣興董座:載板樂觀到2026
美復甦太強 反衝擊全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