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戀愛的心情對待作品!」曲德義談公共藝術:它是沒有牆的美術館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文/徐暘甯

投身藝術領域數十載,同時也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名譽教授的曲德義,從大學就讀美術系時開始接觸繪畫藝術,後來旅法深造,修習美術設計及造型美術碩士學位,返臺後又受到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邀請,回到校園擔任教職,將藝術專業投注在教育領域中。

「好像我一輩子都在學校裡面啊,嗯,不知不覺就一輩子都在學校裡面。」之後,曲德義接任關渡美術館長一職長達十餘年,並主辦第一屆北投捷運藝術季等公開藝術活動。

(☞藝想城市天際線完整專題請點此:https://dailyview.tw/cityhorizon

你會停下腳步欣賞嗎?曲德義談臺灣公共藝術發展現況

提到對於「公共藝術」的看法,曲德義認為臺灣現今發展趨於完整,相關建造、招標等規定也有法條可以依循,例如作品的來源可以分為「公開徵選、邀請比件、委託創作、指定價購」四種,他也提到公共藝術的法條精神之一,便是作品要有「在地性」,必須與作品設置地有一定的歷史、人文或環境連結,像是96歲資深藝術家李再鈐捐贈新北市美術館的〈對立與和諧〉,就被曲德義讚譽為「跟空間的對話做得很好」的完美作品。

曲德義表示,公共藝術作品通常需要與歷史、環境有所關聯,他除了在新美館園區廁所打造公共藝術作品〈形色與色〉,也特別邀請周代焌在另一側製作〈島嶼路徑〉,「我是純粹色彩之間的關係,周代焌他的作品是跟環境地理有關」。

不過,他認為臺灣在公共藝術方面仍有可惜之處,「臺灣目前的公共藝術是不錯的,可是我是覺得,還是對我來講,是太注重學理了」,雖然符合行政程序,但有時呈現出的最終效果卻沒能打動大眾的心、無法留下深刻印象,也無法讓人們停下腳步,在原地多佇足一會兒欣賞。

曲德義在新美館園區廁所打造〈形色與色〉公共藝術作品。
曲德義在新美館園區廁所打造〈形色與色〉公共藝術作品。

▲曲德義在新美館園區廁所打造〈形色與色〉公共藝術作品。

image source:曲德義提供

曲德義在新美館園區廁所打造〈形色與色〉,另一側則邀請周代焌製作〈島嶼路徑〉公共藝術作品。
曲德義在新美館園區廁所打造〈形色與色〉,另一側則邀請周代焌製作〈島嶼路徑〉公共藝術作品。

▲曲德義在新美館園區廁所打造〈形色與色〉,另一側則邀請周代焌製作〈島嶼路徑〉公共藝術作品。

image source:曲德義提供

「公共藝術對我來講,是一個所謂沒有牆的美術館」

對於曲德義而言,公共藝術是自然融入在生活中、和大眾最沒有距離的美學教育,不像美術館裡的藝術作品,只能設置在特定場域或特定封閉空間,而是分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會受到空間或場域限制,在車站、機場甚至街道上都能見到。

曲德義盼望大眾能用開放的心胸看待藝術作品,「把它看成是一場美麗的邂逅啊!」,無須太過嚴肅、刻意地去接觸,遇到喜歡的作品時再主動了解它背後理念與意義即可。不過,他也提醒「少點互動」,用對待另一半的溫柔心情呵護這些公共藝術、不要隨意觸摸,如此才能讓更多人享受藝術品帶來的價值與美好。

曲德義在新美館園區廁所打造〈形色與色〉公共藝術作品。
曲德義在新美館園區廁所打造〈形色與色〉公共藝術作品。

▲曲德義在新美館園區廁所打造〈形色與色〉公共藝術作品。

image source:曲德義提供

延伸閱讀

你對燈光印象還停留在夠不夠亮?一隱照明設計用「沉浸式光影」照映生活與生存差距

「公共藝術」讓民眾按下藝術家的門鈴!從林建榮「燈泡人」探究一座城市的年輪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