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醫學研究的角度來談喬戈里峰基地營(K2BC)健行的難度

【 作者: tw00422729 】

不管是在分享會公開場合,還是私底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K2BC trek(喬戈里峰基地營健行路線)難度高嗎?你覺得我的能力能否走完?
我不會為了要製造話題,或是辦活動吸引聽眾、炒高知名度,就會輕易講出「你也可以」這種話。如果要我回答這個問題,我的簡答通常是「不好意思,我沒有辦法回答你這個問題,不過...」

《巴基斯坦-喬戈里峰基地營(K2BC)》
簡單來說,每一個人能力、經驗、技能、適應能力和心理素質都不同,其實真的很難綜合評估。有時候就連嚮導領隊認識你幾天了,都不一定能夠精確評估你的能力,要我如何用簡短的一段對話就分析出來呢?

如果你說走個郊遊路線,不用紮營,補給設施良好,隨時可以折返撤退的郊山,或許我們可以用很粗糙的標準來評估(像是你有沒有嚴重心血管疾病、過去是否有動過重大手術之類的),反正大不了就是放棄折返。但對於一個要在沒有商店補給、日夜溫差可以超過30度、可能滑倒墜入冰河、可能缺氧高山症發又沒有完備撤退機制的荒郊野外待上半個月以上,你覺得別人能提供你的分析有多少?

當然,用比較科學的方法,我們還是有一些參數可以將整段過程「量化」或者說是「數據化」來分析比較,像是每天行走的距離、所在的海拔高度、淨上升與累計上升的幅度、坡度、溫度等等...像是我在上次分享會的時候,有一張簡報,整理了整趟行程的距離和高度:


雖然我花了一點時間整理出了這張表,但其實現場我只花了三秒鐘就掃過去了。事實上,當初這張表格只是做給我自己記錄用的,我不認為對「大部分」聽眾能有什麼幫助。

回到正題,那我到底要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呢?K2BC的難度到底如何?也許是因為做醫學這行,一天到晚都在念別人做的研究論文,自然而然就會用一些特定的習慣或是規則來分析事情。我們都知道,要研究一種新藥物、療法,或甚至手術方法的療效,最好都要有所謂的「對照組」。也就是簡單來說,找來兩個人,一個人吃A藥,一個人吃B藥(或是不吃藥),然後比較吃A藥的人有沒有比較好的療效。要有對照組,是因為有可能A藥本身根本沒有療效,只不過因為疾病自然痊癒,或是同時使用其他藥物,所以造成了好像「吃了A藥所以病好了」的錯覺。舉例來說:我得了流感以後,每天喝一瓶X牌礦泉水,所以5天就痊癒了。這樣你可以說X牌礦泉水具有療效嗎?更極端一點來舉例:我得了流感以後,每天抽1包香菸,所以5天就痊癒了。難道你也要說香菸具有療效?你真正要說服別人吃藥,要拿出來的例子應該是這樣的:小明得了流感,每天喝一瓶X牌礦泉水,5天後痊癒。小王得了流感,每天吃兩顆克流感,3天後痊癒。所以克流感具有縮短病程的療效。這樣「有比較」是否較有說服力?這個跟小王去做比較的小明,就是所謂的「對照組(control group)」。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種「我靠著X尾酒整合療法,癌症不用開刀也會好」的文章,是否應該想想他的對照組在哪?)

但事情還沒有這麼簡單!身為一個醫療人員不可能因為這樣就相信克流感的療效。偷偷告訴你,小明是一位年近80的糖尿病爺爺,而小王是一個26歲的健身教練。看到這裡,你是否想跟我說「差點被騙了,你拿26歲跟80歲的人來比,告訴我26歲的人有吃克流感好得比較快,誰會相信?」所以「對照組」應該是要找另一個一模一樣的人來吃藥做比較,才會讓人家更相信你的療效。但重點就是,這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或許在強國可以利用複製人或是基因編輯的方式達成,不過這個人可能已經被消失了XD),所以在醫藥領域的研究上,我們會找「盡可能類似的兩個人」來做比較,像是兩個26歲的男性,而且兩人都沒有糖尿病,最好都是健身教練...盡可能在越多條件相同(或相似)越好。然而我們知道,當設定的條件越多時,要找到相似的兩個人就越困難。舉例來說,要找到長得像林志玲的人已經不多了,如果還要有跟她一樣甜美的聲音的人那就更少,如果還要跟她一樣有175公分,那說不定翻遍全世界也找不到幾個。既然如此,我們會使用的「放大樣本數」的方法,來增加結論的可信度。也就是說從找盡可能類似的「兩個」人變成找盡可能類似的「兩組」人來做比較。如果我說有200個26歲得流感的男性,其中100個人有吃克流感,另外100個沒吃。有吃的那100個人平均比沒吃藥的人提早1到2天痊癒,那麼你跟別人說克流感有一定的療效應該更有說服力吧? ... 【繼續閱讀】

原文作者:tw00422729
經背包客棧授權轉載於 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