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錯生物防治引進外來種貓鼬 日本耗時近25年根除
奄美大島是一座位於日本九州與沖繩間的島嶼,面積約712平方公里,略大於東京23區面積總和,島上棲息著奄美黑兔和琉球松鴉等特有種,生物多樣性豐富。
19世紀末,許多農民因俗稱「波布」的原生毒蛇黃綠龜殼花發生傷亡,日本政府在學者建議下,於1910年引進17隻印度小貓鼬進入沖繩,期望以生物防治手段抑制波布數量;奄美大島於1979年再從沖繩引入30隻。
然而1980年代一項研究指出,印度小貓鼬與波布分別是晝行與夜行性動物,活動時間不同,且周遭有更容易捕食的對象,導致牠們非但不捕食波布,反而以沖繩秧雞、奄美刺鼠、奄美黑兔等特有種為食。
環境省估計在2000年高峰期時,奄美大島上約有1萬隻印度小貓鼬。
日本政府於2000年啟動初步防治計畫,2005年將其列為特定外來入侵種,成立專業獵捕團體,在島嶼上安裝了超過3萬個陷阱與300台自動攝影機、訓練搜尋犬,在難以控制的地區投藥。
環境省斥資超過35億日圓(約新台幣7.73億元),經過近24年的努力,捕獲超過3.2萬隻貓鼬,終於在2018年5月後再也沒有捕獲或發現相關蹤跡。
經環境省專家會議討論,認為奄美大島的貓鼬根除機率在2023年末時已達到98.9%至99.7%,因此於3日宣布已根除貓鼬,並稱「這是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成就」。
除日本外,夏威夷和其他加勒比海島嶼也因貓鼬導致當地生態受到衝擊,但目前9起成功根絕案例的土地面積皆小於1平方公里,奄美大島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成功案例。
根據NHK報導,早奄美大島70年引進印度小貓鼬的沖繩,當地氣候更接近牠們的原棲地,導致遍布沖繩,為避免再次遭入侵,環境省仍將持續進行監測。
環境省自然環境局局長植田明浩表示,「根除貓鼬依靠的是當地人的堅持不懈,貓鼬對奄美大島的影響,以及根除過程中投入的人力、經費都非常巨大,如果當初人們沒有引進貓鼬就不會發生這種事。」
環境審也重申防止外來種入侵的3原則「不輸入、不野放、不擴散」,呼籲民眾遵守,以免產生下一個印度小貓鼬。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魚肚藏大型寄生物「吸蟲」 學者:煮熟對人體無害
台東林管處移除外來種銀合歡 就地利用樹幹保護山坡地
外來種斑腿樹蛙入侵花蓮 縣府嚴密監控並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