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符點綴無聲世界 聽損兒找回自信

一般人或許認為,患有聽力障礙的人就不能感受音樂,但其實他們還是能聽得到,甚至是學音樂,只是和常人接收聲音的過程不同。配戴聽力設備,對於聲音感受度會產生更大的差異,因此需要長時間學習,讓大腦去習慣頻率變化,透過音樂學習,更能幫助增進人際關係,提升專注力,促進語言認知、發展。

活潑的教學,讓孩子沈浸在音樂世界,這是專為聽損孩童開設的免費音樂課程,到現在已經有30年。

從樂器到活力的律動課程,深受孩子喜愛,不過這些看似平凡的學習,對患有聽力障礙的他們來說,是一大挑戰。

兒童慈善協會音樂老師 蔡雅琴:「背對著他,跟他說是降C不是C,他可能只聽到妳模糊在講話,不知道是什麼,所以必須我要到他的面前,讓他看到我,手、肢體還有口形,一定要放慢。」

有別於一般人,學習起來更需要專注、耐心,透過音樂振動、音頻變化、樂曲快慢,來達到效果。

兒童慈善協會音樂老師 蔡雅琴:「節奏感、旋律,剛剛我講的,就是會帶來他們的自信心,那這當中也會啟發他們,原來聲音是有這樣高低音。」

此外,更有研究發現,67%的助聽器使用者,聽到的音樂是扭曲、沒有表現力的聲音,原因來自於,他們接受聲音的方式和一般人不同。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黃韻誠:「耳膜後方的3個小聽骨,進入到我們聽神經之後,它就可以把我們聲音裡面這種抑揚頓挫,包含我們聽到音樂,有一些比較高的聲音、比較低的聲音,它都能夠很正確地傳達到我們的大腦,助聽器設計的這個狀況底下,它就沒有辦法讓我們的耳膜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完整接收到這麼高低起伏的一個頻率變化。」

透過不斷練習,也能克服障礙,學音樂更能增進人際關係,提升專注力,還有語言發展。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黃韻誠:「你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去訓練你的大腦,讓它能夠習慣這樣子一個頻率的變化。」

感受樂器振動,藉由音樂律動,表現心情,就算是聽損者,也能享受音樂的美好。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輪椅族行不通 無障礙有法可管
冷空氣減弱 周日回暖.周一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