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停藥風險一籮筐 人工甲促素可解套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據統計,國內每年新增約2000多名的甲狀腺癌病患,其中又有近200人死於甲狀腺癌。與其他癌症不同的是,由於甲狀腺癌症狀較為明顯,透過觸診或超音波檢查就可以知道是否有腫塊,因此甲狀腺癌的十年存活率遠高於其他癌症,但是存活期較長也讓不少患者在切除病灶後未定期追蹤檢查,輕忽了復發的可能性,導致腫瘤轉移全身,增加治療的困難度。

彰化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院長吳鴻昇表示,大約90%的甲狀腺癌屬於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主要分為乳突癌和濾泡癌兩種,這兩者的特性都源於濾泡細胞,喜好吸收碘,通常在甲狀腺全切除後,因為國內沒有T3短效甲狀腺素,因此多採用完全不補充甲狀腺素四至六週,等病患明顯甲狀腺功能不足,再投予放射性碘治療,讓殘留或轉移的甲狀腺細胞吸收放射碘而達到破壞的療效。並在術後半年至一年再次停服甲狀腺素治療而接受放射性碘131追蹤或治療。

同時,也因為停止服用甲狀腺素至少一個月,在停藥期間患者因新陳代謝變慢,進而出現頭暈、頭髮變少與皮膚乾燥、怕冷、運動緩慢、聲音粗、疲倦、嗜睡、體重增加、便祕甚至是臉部浮腫等甲狀腺功能低下之臨床症狀。

不過,吳鴻昇進一步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目前已有基因重組人工甲促素,可幫助患者不用因長期停服甲狀腺素,繼而引發之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候群,同時也提供需長期追蹤檢查的甲狀腺癌患者更好的生活品質。

吳鴻昇補充說明,國內甲狀腺癌發生率逐漸增加,又以女性人數增加最快,但患者接受大劑量碘-131治療時需住院隔離觀察,過去因為缺乏隔離病房,因此甲狀腺癌患者接受碘-131治療時,多採分批投藥或往往必須等候3至6個月才能排到隔離病房,根據吳鴻昇院長研究的文獻報告,分次計量給予碘131是不良的投劑,例如120毫居里分四次服用,每次30毫居里連續四週,因為第二劑以後被甲狀腺濾泡細胞吸收的比率不但非常低,而且會導致破壞身體黏膜或唾液腺體或性腺等,導致服用後病患身體不適或口腔乾燥等副作用。

為讓患者儘早接受治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特別設立3間碘131病房,且對於病房輻射量、患者治療狀況皆有電腦即時監控,幫助患者得到更妥善的照護。

吳鴻昇也提醒患者,近年甲狀腺癌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技術已趨完善,無論是甲狀腺切除手術、手術後的放射性治療和療程後的掃描檢查等,均已日臻純熟;隨著基因重組人工甲促素的問世,患者更能免於承受甲狀腺癌停藥副作用之苦,因此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