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患高血壓沒追蹤竟病危!高血壓為什麼是「溫水煮青蛙」?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你知道自己血壓多少、是否正常嗎?上次量血壓又是什麼時候?高血壓疾病引發的死亡率上升,及早建立量血壓習慣,才能保命遠離失能。

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7.3%,其中自知率為67.9%,有3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隨著年歲增長,高血壓罹患率更高,「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壓患病率超過50%,」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林彥宏指出,近年來高血壓還出現年輕化趨勢,與現代人飲食習慣、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有關。

如同溫水煮青蛙!高血壓不追蹤恐危及性命

高血壓長期不控制會怎樣?「高血壓是引發各器官病變的主要風險因子,」林彥宏說,高血壓就像將身體置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中,短時間無感,時間久了會危及性命。高血壓未控制,長期下來會導致血管硬化、造成心肌肥厚,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受影響,進而引發心衰竭、中風等併發症;另一方面,長期體內高壓也會造成腎臟腎絲球硬化,進一步惡化為腎病變,嚴重者走上洗腎之路。

一名壯年男子5年前檢測出高血壓,但自覺身體無異狀,沒有持續追蹤,之後身體不適送醫急診,出現心臟收縮功能低下及肺水腫,危及性命,檢查後發現他因長期高血壓引發心衰竭與腎病變。醫師要求他規律用藥降血壓及管理心腎症狀,一度瀕死的他用了1年時間,病情才逐漸穩定,讓心腎恢復正常功能。

林彥宏警告:「嚴重心衰竭5年死亡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而腎臟病則常在國人10大死因之列。」

2022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因高血壓導致死亡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10大死因居第2位、第4位及第7位,而且高血壓性疾病的死亡率及排行呈現上升趨勢。

血壓影響心腎功能,18歲以上就該定期測量

林彥宏認為,心腎病變是造成台灣民眾失能與死亡的最大元兇,而高血壓作為心腎疾病的高風險因子,近年來心衰竭和慢性腎臟病治療的發展趨勢,以患者治療時兼顧血壓與器官保護為目標。

他指出,像心衰竭治療藥物從過去常見的心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等等,到近年加入SGLT2抑制劑,具同時管理血壓、腎病變與心臟功能的效益。數據指出,患者用藥後可減低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蛋白尿、減少腎病及心因性因素相關的死亡率,也可以幫助血壓下降。

造成高血壓的因素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且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特別感覺,需透過「定期測量」才能掌握自身血壓狀況。「人人都應及早預防高血壓,」林宏彥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量1次血壓,熟齡族群及高血壓患者則應每日量測,掌握血壓變化。

高血壓標準值是多少?掌握722原則正確量血壓

量血壓易受民眾身處環境、心情等因素影響,為避免民眾在醫院量測發生白袍高血壓的情形,通常在家量測可以獲得較準確的結果,國健署及台灣高血壓學會皆建議民眾購買一般經核可認證的血壓計,養成居家量血壓的習慣。

如何正確量血壓?只需掌握722原則:

• 7: 一週量7天,把2~7天數字平均起來。

• 2:一天2個時段,早上起床、晚上睡前量。

• 2:每次量的時候量2次,隔1分鐘量然後取平均值。

台灣高血壓學會提醒,量血壓時應坐在有椅背的座椅上,靠著椅背、不翹腳。血壓計的壓脈帶和心臟同高,才能量出正確的數值。

林宏彥提醒,血壓值大於130/80mmHg即超標,健康成人7天血壓平均超過參考值120/80mmHg,建議積極進行飲食、運動和作息調整,持續觀察722血壓值,若仍未改善,可進一步諮詢醫師。若合併三高、抽菸、年齡較高,建議嚴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若發現有高血壓,應就醫和醫師討論。若沒有危險因子,可由飲食和運動等生活調控來控制。至於什麼時候需要開始吃降血壓藥,若透過生活調控,血壓還是高,甚至超過 140/90mmHg,就建議開始吃藥。

延伸閱讀:

血壓正常值?男女血壓標準、年齡、高低血壓範圍一次看

濕疹症狀有哪些?濕疹原因、預防一次看,4招有效止癢

血壓坐著量不夠!躺著量超標,中風風險一樣高,還可能有自律神經問題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