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古書畫鑒定代表

中國時報【報導何志平】 書畫鑒定也就是泛指中國畫及書法的鑒定,會循鑒定規律和一般原則,包括即時代藝術特徵(時代背景)、藝術家或主體藝術特徵(個人風格)及特殊的時空特徵等做為真偽的判斷。 近代中國老一輩的古書畫鑒定家如張蔥玉、吳湖帆、王己千、徐邦達、謝稚柳、劉九庵、啟功及劉光啟等都具備真材實學和豐富實戰經驗。後來中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第一批委員共54位,但精通字畫鑒定的不過7位,這些鑒定專家更是備受矚目,而今年2月15日去世的劉光啟先生,就是這7位委員之一。尤其在中國建國60周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評出「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傑出人物」中,劉光啟是天津的唯一代表。 談到劉光啟,除了對他耳熟能詳的外號「神眼」、「劉半尺」(畫掀半尺斷真偽)外,他在2014年應邀在台灣大學演講,聲如洪鐘,幽默詼諧使掌聲、笑聲不絕於耳,也是台灣民眾首次近身接觸當代中國的文博大家。「嚮往台灣多年,特別是觀看台北故宮文徵明書畫展後,真是不虛此行。」當時83歲高齡、難掩興奮的他,對最為親近的學生趙強如是說。 首批國家文物鑒定委員 十二歲就在北京琉璃廠鑑光閣當學徒,當時劉九庵則是在悅古齋當學徒。劉光啟提及當時師父要求一天要背十位書畫家的生平。轉眼進入文博這行70餘年,博聞強記的他當年背頌過的6000多名人至今仍能琅琅上口。劉光啟對台灣大學聽講的學生強調,古書畫確實不好懂,下苦工是惟一的方法,尤其讀書不僅是藝術家創作內涵的養成,亦為鑒定書畫看懂門道的基本功夫,否則只是看熱鬧般的欣賞而談不到「鑒」與「定」的境界。就是這樣的勤勞樸實,造就劉光啟深厚的鑒識基礎,鑽研出一套獨步鑒定界的鑒定哲理。趙強說,他計畫出本《劉光啟古書畫鑒定研究》,將劉先生的鑒定思想和方法整理出來。 現今文博界不少領導級骨幹都師出劉光啟門下,如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天津文博院李凱院長;南京博物院文物徵集鑒定主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魯力;瀋陽故宮博物院文物徵集專家組成員、現為澳門文物保護學會理事長趙強等。劉光啟故去後,中國國家文物局發來唁電,指出劉先生的去世是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重大損失。 清絕拔俗 不與金錢掛鉤 趙強表示,劉先生為天津文博界做出了3大貢獻:第一,他給天津帶出一批專業人才。在天津文博系統,從事書畫鑒定的幾乎都是劉先生的學生,國內文博系統也有許多是他的學生;第二,他在天津及外埠收購文物,發現很多國家一級品。譬如北宋臨摹本的王羲之《干嘔帖》就是劉先生從舊紙堆搶救出來的;第三,在全國文博系統裡,天津被認為書畫鑒定能力是很強的。這和劉先生常年給全國各地的書畫鑒定人員授課是分不開的,他對擴大天津在全國文博界的影響發揮了很大作用。李凱提到恩師最欽佩的是「博聞強記」,他說「劉先生真神了!畫上的詩和題字,他可以一字不差都能背下來。畫家是哪裡人?姓什麼?字什麼?號什麼?滔滔不絕;即使看過10年、20年,劉先生都能過目不忘。」 隨著藝術市場高度發展,文物專家的有償鑒定也水漲船高。劉光啟則以「清絕拔俗是此君,文人鍾愛意欣欣。祇緣勁節天生直,風韻蕭疏卓不群。」此詩明志,也是他高風亮節的寫照。否則以身為古書畫鑒定大家的眼力介入收藏,其所能累積的財力實難想像,但他卻從未越雷池一步;不收鑒定費、拜師費,只因鑒定是他唯一的興趣罷了。趙強說「貴真守誠」是老師一生堅持的原則,他還記得劉老師告訴他:「做鑒定不能和金錢掛鉤。就如同天平的兩端,當錢的一邊重了,專業水準的另一邊就輕了。」 對這位古書畫鑒定大師而言,即便是粗茶淡飯,內心卻依然是感到富足,因為書畫鑒定對他不僅僅是工作、是興趣,更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 藝術典藏圈【快來加入粉絲團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