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都是藝術家時……
現今是文化創意工作者最好的時代。在SoundCloud音樂平台上,目前有來自190國家、3000萬位創作者上傳超過3億件作品。其最新資料顯示,平台每月註冊使用者超過1.75億人,而活躍使用者人數則是7500萬人。35%的這群線上聽眾年齡介於18歲到35歲之間。
在Wattpad閱讀平台上,目前有超過9400萬名讀者,平均使用時間為60分鐘。讀者每月在平台上的總時數為230億分鐘,而這群線上讀者90%屬於Z世代與千禧世代。根據DMR(Digital Marketing Ramblings)報導,2017年有4億件小說作品上傳到Wattpad。
音樂創作者在SoundCloud、文字創作者在Wattpad,視覺創作者在Instagram、影像創作者在YouTube與Vimeo等,網路成為文創工作者觸及市場的最便利管道。
暢銷書《創意從何而來》(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作家史蒂文‧強森(Steven Johnson)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不曾發生的創意末日浩劫》(The Creative Apocalypse That Wasn't)(2015)文章。
強森主張,網路科技所帶來的衝擊,包括盜版、免費內容等,並未讓文創產業陷入絕境。相反地,現在的文創工作者享有過去從所未有的大好機會。
文創產業的馬爾薩斯課題
在《藝術家之死》(The Death of the Artist)(2020)一書中,作者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將史蒂文‧強森這類「最好的時代」主張歸類為科技烏托邦主義論述或是科技布道主義,指責其主張大錯特錯。現今,是文化創意工作者最糟的時代。
德雷西維茲指出,科技布道主義者所歌頌的烏托邦,存在一個殘酷事實:「我們正以普遍貧困的代價,來換取接觸藝術的普遍管道」。
Kindle平台上目前圖書總數超過600萬本,但其中68%作品每月銷售不到2本;Spotify平台有200萬位藝人,平台上超過95%的串流次數是由不到4%的藝人把持,平台約5000萬首歌曲中有20%從未播放過。當代資本主義的核心弊端,也就是贏家全拿的財富分配極度不均問題,文創產業一樣發生。
透過數據與訪談資料,《藝術家之死》點出現今科技為文創工作者所處困境:愈來愈多文創工作者無法以專職的方式生存下來。太多業餘的創作者投入文創產業領域,造成人才供過於求的新環境。
德雷西維茲指出,現今文創工作者不僅要接受達爾文主義(適者生存之爭)與霍布爾主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的考驗,更要面對馬爾薩斯主義的挑戰:人口增長超過資源增長。
文化部7月公布2020年台灣文創產業的數據。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我國文創產業整體營業額繼續創新高,達到9264.6億新台幣。光看這數字會讓人產生活在「最好時代」的烏托邦幻覺中。《藝術家之死》一書倡議文創產業典範的轉化,不知道政府聽到沒?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元宇宙是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