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花蓮搜救犬Hero站在靜思堂祈福會場上

     2024年4月3日,花蓮地區發生芮氏規模7.2級地震,強烈地震發生後,在花蓮市區出現嚴重的屋損破壞,更造成許多民眾受到強震波及影響而失聯,花蓮縣消防局在第一時間立即投入救援行動,同時也首度出動搜救犬協助搜尋勤務。

     在0403地震第一階段搜救任務結束後,慈濟基金會為撫慰受驚嚇與受災民眾的不安心情,同時也感恩救災人員搶救生命的無私奉獻,於4月20日下午,特別安排在花蓮靜思堂舉行安心祈福會。

花蓮縣消防局搜救犬Hero,跟著花蓮縣消防局特搜隊代表一起站上花蓮靜思堂安心祈福會上聆聽隊員代表分享。
花蓮縣消防局搜救犬Hero,跟著花蓮縣消防局特搜隊代表一起站上花蓮靜思堂安心祈福會上聆聽隊員代表分享。

     在參與靜思堂安心祈福會的對象中,由花蓮縣消防局代理副局長李龍聖率領10位特搜隊員及搜救犬與會的團隊最受到矚目,而跟著花蓮縣特搜隊員出席的搜救犬Hero,更是大家爭相拍照及互動的對象。

     於2021年成軍的花蓮縣消防局特搜搜救犬小組,在0403地震發生後,共有「三隻組員」出勤,分別是Wilson、Hero、Fancy,這三隻搜救犬首次出勤即前往0403地震發生後,協尋在「砂卡礑步道」失蹤民眾的勤務,當時,搜救犬Wilson在搜救任務中,在搜救熱點(大崩壁)找到1名罹難者,接著於2公尺旁發現另一位罹難者。

花蓮縣消防局搜救犬Hero,跟著花蓮縣消防局特搜隊代表一起參與靜思堂祈福會,展現出乖巧安住當下的超萌模樣。
花蓮縣消防局搜救犬Hero,跟著花蓮縣消防局特搜隊代表一起參與靜思堂祈福會,展現出乖巧安住當下的超萌模樣。

     今年滿4歲的搜救犬Hero多日投入搜尋勤務,可說是非常盡責認真的付出與執行勤務。

     訓練Hero三年的花蓮搜救隊領犬員王澤偉指出,Hero於2024年3月已通過搜救犬高級評測,預計在2025年將參加國際MRT救援能力認證,是花蓮縣消防局特搜搜救犬小組的「資優生」。

     在0403地震第一階段搜救任務結束後,慈濟基金會特邀請花蓮縣特搜隊員代表於4月20日下午出席在花蓮靜思堂舉行的安心祈福會,與會人員中,最受到注目的就是10位帥氣的特搜隊員。志工互動中,才知道搜救犬也來了,原本特搜隊員因不確認是否能帶搜救犬進靜思堂,而先讓搜救犬在狗狗車內等候,志工知道後立刻熱情邀請。

花蓮縣消防局搜救犬Hero,跟著花蓮縣消防局特搜隊代表一起參與靜思堂祈福會,在會場內全程安靜乖巧的安住在當下。
花蓮縣消防局搜救犬Hero,跟著花蓮縣消防局特搜隊代表一起參與靜思堂祈福會,在會場內全程安靜乖巧的安住在當下。

     花蓮縣消防局搜救犬Hero就跟花蓮縣消防局特搜隊走進靜思堂,更以救災團隊成員身份,被安排跟著花蓮縣消防局特搜隊代表一起上台。

     或許是Hero本身就是很乖巧的拉布拉多犬,或是Hero進入花蓮靜思堂祈福會場後,讓牠有攝受到莊嚴氛圍,使得坐在花蓮靜思堂講經堂會場的Hero,在兩小時的祈福會活動中,都是全程安靜、不任意走動、規規矩矩的窩在特搜隊員旁邊,除不時看著領犬員有無指令與行動外、也會在看到有人拍照時,非常配合的看鏡頭,方便拍照者取鏡,讓人看了直呼真是「太萌了」。

出席在花蓮靜思堂舉辦安心祈福會的花蓮縣消防局搜救犬Hero,獲靜思精舍釋德勱法師贈予「平安」吊飾。
出席在花蓮靜思堂舉辦安心祈福會的花蓮縣消防局搜救犬Hero,獲靜思精舍釋德勱法師贈予「平安」吊飾。

     祈福會結束,參與祈福會的會眾熱情的湧向搜救犬Hero拍照,許多人紛紛爭取合照,或許這是難得有狗狗進到靜思堂,連慈濟靜思精舍法師看到Hero,都感到很歡喜,其中一位法師更送上「平安」吊飾,祝福Hero出勤務都能平平安安。

     當花蓮搜救犬Hero站在靜思堂祈福會場上,當搜救犬Hero成為花蓮靜思堂祈福會會場上最熱門親近的對象,除了搜救犬Hero走進靜思堂乖巧超萌特質吸睛外,搜救犬Hero現身花蓮靜思堂祈福會,更代表著萬物有靈、動物也能救人的「搜救『英雄(Hero)』」身分。

祈福會結束,參與祈福會的會眾熱情的湧向搜救犬Hero拍照,許多人紛紛爭取合照。
祈福會結束,參與祈福會的會眾熱情的湧向搜救犬Hero拍照,許多人紛紛爭取合照。

.embed-container {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bottom: 56.25%; height: 0; overflow: hidden; max-width: 100%; } .embed-container iframe, .embed-container object, .embed-container embed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width: 100%; height: 100%; }

(撰文:慈善新聞網編輯部、陳誼謙;攝影:陳灝麟、賴威任、陳誼謙、林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