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賽事出現AI版時

在虛擬、AI日漸風行的現代,奧運體系的杭州亞運首度正式納入電競項目,觀眾在體育場館圍觀選手打「快打旋風5」等電玩,一如他們圍著看籃球、網球等傳統賽事;最近有部電影《GT:跨界玩家》恰恰相反,是由虛擬賽車遊戲的玩家,跑到真實的賽車跑道上開貨真價實的昂貴賽車,又是另一種挑戰。

《GT:跨界玩家》的主角是英國工人家庭出身的19歲男孩楊(亞契.馬德維飾),他從小對賽車感興趣,但知道沒錢、沒人脈、沒人贊助,根本不可能當賽車手,只能玩朋友PS上的賽車遊戲練車。就在爸爸認為他注定一事無成時,楊在賽車線上遊戲中拿下冠軍,隨後日產汽車邀請他參加專門訓練電玩玩家成為賽車手的GT學院,甚至跟職業賽車手拚搏,到底誰會贏呢?

只要上網查一下,就知道主角確實成功了。楊開著日產最出名的超跑,與另外兩名電玩出身的隊友在法國恐怖的利曼24小時耐力賽中拿到季軍,除了取得正式的職業賽車手資格,也拿下日產的高額合約。

不同之處是電影依照編劇公式改寫了他的人生故事,先讓他跌入低谷,才超越自我,這樣的劇本確實比較好看。可是實際上是反過來發生,他在高峰之後才跌落低谷,好在沒有因此喪志,目前他還是一名職業賽車手,繼續在夢想路上前進。

電影好看在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的場面調度,觀眾享受著身歷其境的快感且沒有生命危險;更重要的是「灰姑娘式」的美夢成真。畢竟要從電玩玩家變成真實賽車手,需要的不是神仙教母的魔法,而是要老老實實的受訓。賽車手的訓練過程不只是在駕駛座前,還包括大量的體能訓練。實際看到過程才知道,賽車加速的重力居然比火箭升空還大,所以職業選手瞧不起電玩選手,他們知道要抵抗重力,並在重力下還能保持神智清醒有多困難。

但玩家並不是沒有優勢,在電玩模擬場景裡,他們有各式超跑可選,且對每個國家的每個場地瞭如指掌,每個轉彎、每次超車都已爛熟,且熟到可以打破慣例,用自己的模式來跑。

同樣在亞運項目的圍棋,AI加入後打破許多大師奉為圭臬的規則,把流派視為無物,AI不管你是哪裡來的棋王,贏了就是贏了!許多選手透過AI練棋,等於瓦解了老師的權威。好在AI不能參賽,不然冠軍就全都不是人了。

只是也該想一想,當一切賽事都可能出現更完美的AI版時,人類是不是踏上一條註定會輸的路?更重要的是,即使知道會輸,還會有人願意不顧一切的全力一搏嗎?(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