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也變成銀髮族》「老師,請你再說一遍好嗎?」失智權威劉秀枝公開自在熟齡的5個生活方式

運用「全景模式」,對人多些包容

年過七十後,我開始收到LINE群組傳來某某同學病故或告別式的訊息,不免也想:什麼時候會輪到我?

讀醫學院時,完全不曾、也不可能預測哪位同學會先往生,因為年輕的生命力那麼旺盛,誰會想到老啊!

但是受到基因、環境、工作、生活習慣與醫療等因素,經年累月的影響,我和同學們的人生道路就慢慢分開來了。然而,不管從事何種行業或當哪一科醫師、經歷如何不同,最後還是殊途同歸──步入老年,走入終點。

看人,我選擇「以上皆是」

在網路還不是很普及的年代,聽說有位大醫院的院長沒穿白袍,獨自到急診室巡視。護理師沒認出來,問他:「老伯伯,請問您有什麼事嗎?」這除了讓人會心一笑,你還會怎麼想?以下五個答案,請選選看:

一、這位護理師真有禮貌。
二、院長的自尊心可能受到打擊,竟然有屬下不認識自己,但也很以護理師的態度佳為榮。
三、專業的穿著與配備(如白袍與聽診器)很重要。
四、以綠葉襯托,可能更高招。例如由一位醫師陪同或幾名醫師簇擁著前來,一看就知道這位人物不是個普通老伯。
五、如果去掉專業與身分,每個人都只剩下性別與年齡。

我選擇「以上皆是」。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孟子說的「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我見到有威望或自以為不可一世的人,腦海裡會浮現他小時候包著尿布、銜著奶嘴的樣子,則嘴角不免浮上笑意而自然放鬆下來;再想像他將來年老體衰、舉步維艱的模樣,則同理心油然而生,自然就不會害怕或苛責對方。

反過來,看到一個可愛的嬰兒或調皮的孩童時,我會想他或她以後可能是未來的總統或良醫,而不敢輕視。當遇到老態龍鍾或失智的長者,則念及他也許有我所不知、非常值得尊敬的輝煌過往呢!

從生命脈絡去理解一個人

旅遊時,常恨不得把遼闊的壯麗山河美景全收進一張相片裡,這時就會打開手機的全景功能,從左至右,全部攝入。

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用「從小到老」的「全景模式」來觀人呢?不僅看這個人的此刻,這是他生命的橫斷面;也可以運用想像力,觀想其一生,即其生命的縱切面。那麼,也許我們在待人處事上會更有包容力。

這個簡單的領悟與作法,是我老來的休閒和動腦活動之一,挺有趣的,你不妨也試試看吧。

老師,請你再說一遍好嗎?

某日,我參加的社區大學的走入山林課,走新北市南勢角山的「烘爐地步道」,二十位學員中,有八成是銀髮族。

走在上坡步道旁邊的岩層上,二十八歲的老師替同學們複習這學期去過的景點及其所屬的地層,依沉積年代先後,從五指山層(貴子坑)、木山層(軍艦岩)、大寮層(和平島)、石底層(南勢角山)到南港層(南港山)。

腳程慢的幾位同學跟上來了,老師對著他們再講一遍,大家也跟著再複誦一遍。正以為話題結束了,一位同學卻靠過來請老師再說一遍,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原來她是拿著手機要錄音。之後,還有人一邊走,一邊背誦這五個地層。當三個小時的行程結束時,居然有不少同學還記得住這五個地層及其先後次序。

這個小插曲,讓銀髮族的我有幾點感觸──

一、用進廢退
每週一次的健走課,上了四個月後,有些同學的大、小腿肌肉明顯變得強壯、有力,平衡變佳,且上坡時,大夥氣喘吁吁的模樣顯然改善了。

大腦也是一樣,愈用愈靈光。雖然銀髮族即使專心聆聽,仍需要老師重複知識點,但靠著勤能補拙,多複誦幾次後,也能記住那五個地層。

即使在求學時代,年紀尚輕,老師的授課內容也不完全能記住,否則大家都能考一百分了。所以銀髮族不要先自我設限,一定要勇於嘗試。

二、把握自己的優勢
不可否認,隨著年齡增長,各項器官逐漸退化,臉上的皺紋與行動緩慢是最明顯的標記。
大腦的變化雖然是看不見的,但一般而言,思緒速度、短期記憶、解決問題等「流體智力」是在三十歲時達到最高峰;而經由後天學習的字彙和語言等「晶體智力」,則較不受年齡影響。

所以銀髮族也許需要多次複誦才記得住,但我們有的是時間,而且語言表達能力可能更強,生活智慧不斷累積,個性逐漸圓融,甚至學會幽默、自嘲。例如當大家聽到那位同學請老師再說一遍時,哄堂大笑,其實也是心有戚戚焉。

三、善用科技,學習新知
那位同學其實是3C達人,她善用智慧型手機,幫大家錄音以便複習。
如今有許多課程、相片、影音檔都透過LINE群組等通訊軟體告知或傳遞。許多銀髮族也都用起電子支付。靈活地運用科技,有如生活上的手杖,讓生活更加便捷。

四、不苛求自己
雖然要保持活躍的老年,但還是要「認老」──接受老年對身心的影響;欣賞,但不要想如年輕人般矯健、快捷,因此不要逞強。

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如下雨天時,遇山路泥濘或高難度的拉繩攀岩等,我會衡量自己的體能,有時候就不參與,以免意外受傷或造成團隊的負擔。

這就好比到大飯店吃自助餐,不必牛排、海鮮、甜點等每樣都吃,把肚子撐得難受,只拿取自己喜歡的或必要的,適可而止,才是享受。

五、老師和團隊成員很重要
我很幸運地遇到能理解老年人的年輕老師,同學間也都互相包容,對行動較慢的成員如我,會特別關注。

當然,能和興趣相投的好友一起參加社團最好,但也可以乘機認識新朋友。銀髮族除了家人,如果還有自己的朋友圈,可以活得更開心,遠離孤寂,有益身心健康。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更多良醫文章
易瘀青、流鼻血?有7狀況可能是「血友病」!血友病會死嗎?可以活多久?7大問題一次看
出現這種「斑」竟提高癌症風險!醫師揭白斑可能帶來的5種可怕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