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反權力」的召喚響起

當代網路社會研究權威曼威.柯斯特出了新書《憤怒與希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以他實際參與西班牙「憤怒者」運動,以及對「阿拉伯之春」、冰島「廚具革命」、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等研究,對新時代的社會運動做出深度觀察與分析。

雖然時間尚短,但新興的網路媒體改變社會運動、政治運動,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然而它會如何轉變,卻仍缺乏研究。學者不太敢做這種題目,有一個最重要原因是它變化太快,剛寫完的論文,轉眼就被新的事件推翻。然而,作為社會運動仍有跡可循,此即社會運動總是始於不公義所引致的群眾憤怒,進而採取行動。

這樣的社會基礎是不管有無網路媒體都同樣的,但有了網路媒體,更容易使事件會在一夕之間爆發。特別是,行動通訊與網路媒體發達的地方,讓群眾的自發性聚集更加不容易控制。以突尼西亞來說,一個小販長期被欺負,他到政府大樓前憤怒自焚,視頻被上傳網路,在一夕間燃燒起來。冰島是一個歌手在議會大廈前唱歌嘲諷銀行控制冰島,害得民窮財盡,有人上傳,立刻瘋傳,幾天後,成百上千的民眾就聚集到廣場上,帶著鍋碗瓢盆出來,抗議生活過不下去。

請注意,10年前的這些運動,視頻已經是最具影響力的傳播管道。現在,這力量更強大了。香港反送中的群眾街頭抗爭如此,美國的「I can’t breathe」在極短時間內傳遍全球,大家都學著用佛洛伊德被警察壓制的姿勢,雙手放在背後,伏在地上,以表達抗議。而美國有些地方的抗議活動也學著香港。

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模式變成是全球性的擴散,更加印證柯斯特的判斷。柯斯特特別提到,具體的空間占領,在社會運動中之所以很重要,在於它是一個象徵,廣場、政府大廈、公共空間、公園等都有它的意義。是以占領華爾街雖然是無效的,但行動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同樣地,台灣的太陽花占領立法院,也是一種行動的象徵,具有宣傳凝聚的效果。

和傳統群眾動員不同者,網路時代沒有誰是領導者,群眾本身互相召喚,參與集會,討論審議,建立共識,採取行動,又或者意見分歧,勉強達成共識,但它終究是一個群眾參與的民主機制。對已經被銀行家、大企業、權勢者、媒體大亨等所壟斷的權力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即是賦權(empowerment),它使得民眾不再是孤立者,而是參與的力量。

柯斯特把當代社會視為一個網絡的社會,權力在其間有許多不同的維度。有權力的人總是能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觀組織出「權力網絡」(Networks of power)。這權力主要是透過大眾傳播的多媒體網絡來影響我們的思維,因此通訊網絡即是製造權力的關鍵來源。這個分析也完全適用於台灣。

如同世界的網絡不再只是媒體,而是由金融資本、政軍經、利益複合體等所交織組成一般,台灣現在的執政者也已經構成了這個組合。從網路的個人平台,再到報紙、電視、電子報、社群平台等,再到網軍出征,整個權力操作已形成一個複合體。柯斯特說:「這些網絡都有同一個的願望:希望政治體系回應它們的利益與價值觀,讓它們可以控制社會的規則與規範。因此位於國家與政治體系周圍的權力網絡,乃是整個權力網絡的核心。」以此觀察現今的執政黨及其派系,再清楚不過了。

然而,社會運動也恰恰誕生於權力結構所漠視,甚至受到它傷害的地方。看看這個傲慢的政府,再看看那些被太陽能覆蓋的海濱,被中火燒得天黑地暗的中部地區,那些被政府沒收的水利會的民間資產等,人民會不會哪一天,突然一聲驚雷般地叫出來?

社會運動不一定變成政治力,因為它有自身的正義訴求,但它必定是「反權力」的。它會在改變社會體制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價值,制定新的規範。所以不管是什麼顏色的政黨,了解社會力,了解社會脈動,才是掌握網路時代社會運動的開始。

在這種網軍鋪天蓋地、胡言亂語的時代,讀柯斯特,的確使人腦子清醒,清爽多了。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