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確」成為正確,我們正在喪失廣納多元文化與意見的初衷

文:陳浩瑞(世新大學新聞系大四學生)

前些日子舉辦於美國的「大德里小姐」(Miss Greater Derry)選美比賽中,由19歲的越南裔、男跨女性別者布萊恩·阮(Brian Nguyen)勝出;台灣金鐘獎頒發最大獎給不受大眾青睞的影集《斯卡羅》;迪士尼改編多年前動畫,將小美人魚角色交付非白人膚色的演員飾演。

上述事件中,從選美比賽中跨性別者參賽、金鐘獎落誰家的爭議到迪士尼影視策略等議題,皆不乏各界對其中「政治正確」含量進行討論。

例如,選美比賽中奪冠者被大眾認為不符審美標準,而主辦方遭質疑偏袒其種族與跨性別背景;評論《斯卡羅》擦身眾多獎項,卻奪得總體考量的「戲劇節目獎」是基於政治正確的題材;或者迪士尼更動《小美人魚》這部經典動畫原先的角色設定,被批評是為討好大眾而破壞作品。

甚至這些都不談,當我們在生活中修正自我言論與想法(如以「有色人種」取代「黑人」);或時不時聽聞的出征與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即企業與陷入政治不正確風波中的代言人解約,或民眾抵制購買商品),正反映「政治正確」這一概念,滲透著當今社會生活。

政治正確的概念轉變

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一詞源於「德國納粹」要求媒體依照政府立場報導新聞時所用,自1980年代,則演變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或形容某種道德規範(但前者的用法並未消失且仍可在國族認同或政治論述中見得)。換言之,政治正確從望向極權政府的視線所及,看回弱勢族群的社會處境,藉著相互了解與省思,並在公共領域內廣泛討論,消除歧視或不對等關係。

這股將社會推向多元討論的助力固然是好事,但就如同科技可能被濫用、法律有鞏固既得利益者的風險,我們應該也必須探討「政治正確」概念面臨的處境。本文認為當代媒體資訊深入生活之時,訊息來源或利益關係人與文本意義空間的連結,是需多加關注的層面。

政治正確漸成普世價值

回顧過去,不論國外BLM(Black Lives Matter)運動、MeToo潮流,至國內同婚合法化、原住民正名運動等,每隔不久便會從新聞、社群媒體上聽聞一場接著一場對各類議題的討論。這樣的現象若以傳播學中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理論分析,可說媒體透過頻繁報導各類關乎「政治正確」的議題,塑造我們對社會輿論市場的認識(what to think about),指引我們多關注政治正確相關的事件與言論。

在議題設定效果之下,大眾對於多元議題也日益重視,而透過實踐的反覆循環與堆疊,政治正確已然成為一種普世價值,也更進一步透過價值背後隱含的正當性,逐漸作用其意識形態,影響不同社會層面。

當政治正確成為價值,便會與既存的其他價值進行競爭,這也能夠回應開頭提及的案例。選美比賽顧名思義以「美」這一價值為標準,在過往也幾乎將「美」作為首要考量,如今在主辦方各種衡量下選擇將「政治正確」躍升台上;影劇「斯卡羅」富含宣傳台灣文化這一「政治正確」元素,也在金鐘獎中提升其文化意義上的價值;而迪士尼近年以多元文化作為選材策略,也被CEO Bob Chapek肯定能吸引最多觀眾,帶來更好的商業成績,映證了「政治正確」具有相當市場價值。

「政確」至「正確」

從上述案例,不難發現當今「政治正確」常被當作最佳解,遂變成夾帶「正確」意義的「政確」選擇。或者說,政治正確已建立起與個人、族群或社會間「應該做、可以做」、「如何看待、如何互動」等概念之集合,一套準則。

一方面,政治正確驅使各方在言論與具體行動時思考其適切性,在這脈絡之下確實反轉許多刻板印象,也再現了較多元的觀點,但另一方面,本文更關注當「政確」成為「正確」準則的這一脈絡,會不會反倒提供過於淺面的便宜之計(如公司雇用多元族群,但組織文化並未改革,仍有種族階層結構)而喪失廣納多元文化與意見的初衷。

如前所述,政治正確建立了一套方法守則,以個人而言,我們學會不能用外貌評斷人、性向沒有對錯等觀念,但同時政商媒體也從言論市場習得(pick up)這股意見潮流,開始做「政確」的事:媒體機構「政確」描繪事件、商人「政確」設計產品,政治人物「政確」制定政策,「政治正確」成了取得最大市場的手段,在言論易受審視的網路世代,它也是避免被出征的保命符。

但在這過程中,媒體丟下「不政確」的事件或觀點、商人不生產「不政確」的產品、政治人物忽視民眾「不政確」卻重要的需求,易言之,在追求「政確」的同時,可能正丟失政治正確核心概念所追求的多元討論。

另外,處於資本主義社會中,身為消費者角色的我們,不論想法、價值觀為何,一切選擇都與消費連結而後實踐,那要如何避免政治正確被商品化、與資本巧妙掛勾於貨架上販賣,成為操弄消費者的風向球,也是亟需關切的。

至此本文認為,政治正確概念本質立意良善,但若僅為表面追求,易形成淺面的理解,而當追求「政確」成為走向「正確」路上最省力的辦法時,反倒阻礙審視甚至改變方向的可能,以至於僅形成強硬的共識。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拋去選邊站,抑或追求「政確」的窄小理念,在面對爭議議題時,藉由設身處地,交換立場的方式進行討論、尋求一種真正意義上「相互理解」,而非套用「政確」準則中呆版、既定的應對方式。

最後我們也該接受觀點總因脈絡、處境而異,共識並非總能形成,但異己聲音也非一種「不政確」的責備,正反論述交雜,才是真正實現多元聲音的共同和諧。

延伸閱讀
重訓可以改善「五十肩」嗎?發病三階段各要注意什麼?
速克達上鏈條傳動會比皮帶傳動好嗎?動力表現、保養難度等優缺點比較